“昔人興感之由” 王羲之真的不懂嗎

2021年04月13日09: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昔人興感之由” 王羲之真的不懂嗎

  王羲之《蘭亭集序》最后一段話中,有這樣的句子:“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就我讀到的評論文章來看,學者們對其中“不能喻之於懷”一句的解釋基本相同,都認為,王羲之心裡弄不明白前人(或古人)為什麼感慨。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解釋呢?

  首先,看《蘭亭集序》最后一段的全文:“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喻,這裡隻能當明白、知道或清楚講。那麼,“不能喻之於懷”,那就應該理解為“心裡不明白”。

  但是,請看,前文不是明明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嗎,這說明他是明白的﹔而且,“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個道理也是他所“固知”的﹔至於,“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他也是清楚的。他還毫不含糊地作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這樣的判斷。文章最后,更是預見說:“后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如此看來,作者對於“昔人興感之由”是很清楚的,他的領會是非常深刻的,為什麼卻說他“不能喻之於懷”呢?這一句使歷代學者感到糾結。問題出在哪裡?

  其次,把“不能喻之於懷”這句話與它前面的“未嘗不臨文嗟悼”的話連起來看。現在我來解釋這句話:(我)不曾不面對著古人的文章嗟嘆傷情,(也)不曾不能明白於心。這也就是說,作者面對“昔人興感之由”,不但是嗟嘆傷情,而且是了然於心、豁然開朗的。

  其實,“未嘗”一詞不僅管著“臨文嗟悼”,而且管著“不能喻之於懷”。如果王羲之當年把這句話寫成“未嘗不臨文嗟悼,未嘗不能喻之於懷”,恐怕就不會產生誤解了。

  我這樣解釋,理由如下:其一,符合古漢語的用詞造句規律。“未嘗”即“不曾”,可解作“沒有”,“未嘗不”即“不曾不”,雙重否定表示肯定,所以,“未嘗不”可以理解為“是”。

  其二,無論是古漢語還是現代漢語,由否定詞語或雙重詞語打頭的句子裡,這個詞所管的往往不只是一個分句。

  如,蘇洵《六國論》有這樣的句子:“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非”所管的不僅是“兵不利”,還管“戰不善”。再如,董解元的《西廂記》:“你莫不枉相思,枉受苦,枉煩惱……”“莫不”這個雙重詞語,不僅管“枉相思”,還管“枉受苦”與“枉煩惱”,意思是“莫不白相思,莫不白受苦,莫不白煩惱……”

  這樣看來,我說《蘭亭集序》“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中的“未嘗”一詞,既管“不臨文嗟悼”,也管“不能喻之於懷”,就不是沒有語法根據了。

  最后,從整個文章的思想內容方面看,我還要說兩個意思。

  一、《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文人的一次大聚會,作者所表達的是“群賢”的共識,絕非作者一己之見。這樣一些人面對古人的感慨,怎會不產生共鳴?怎會感到糊裡糊涂,“不能喻之於懷”呢?

  二、縱觀全文,沒有任何一句話表達作者對古人的“興嘆”有所不解。相反,他一直在批判當時的虛無思想,批判那種“一死生、齊彭殤”的荒謬的生死觀。他在啟發讀者,要學習古人那種珍惜時間、熱愛生活的思想,不但要愉快地度過現在的時光,而且應該為這個世界留下有益的東西,以啟迪后人。

  請看,他說得多麼明白:期盼“后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綜上,我認為《蘭亭集序》中,作者每次面對古人“興感之由”,從來沒有“不能喻之於懷”﹔恰恰相反,始終是“若合一契”,始終是“喻之於懷”的。 (李淑章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內蒙古國學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