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長、品牌示范效應逐漸顯現——

鄉村旅游好光景(一線調查·鄉村振興 關鍵在人)

本報記者 蘇 濱 李茂穎 王錦濤

2021年04月12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鄉村旅游好光景(一線調查·鄉村振興 關鍵在人)

  圖①:雲南曲靖師宗縣,村民在學習刺繡。陳海燕攝

  圖②:貴州遵義田壩村茶園裡,村民在採茶。王治文攝

  圖③:甘肅天水麥積區一間陶瓷作坊裡,工人在打磨陶胎。本報記者 王錦濤攝

  數據來源:本報報道

  核心閱讀

  近年來,鄉村旅游逐漸成為消費熱點,有力帶動了各地村民致富增收。一方面,鄉村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長,山清水秀、生態優美的鄉村吸引力逐漸增強﹔另一方面,依托豐富的鄉村文化資源,各類鄉村旅游品牌不斷涌現,一幅幅火熱生動的鄉村旅游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用好綠色資源,帶動致富增收

  春日午后,在貴州遵義永安鎮田壩村,遠處鬆林茶園星羅棋布,翠綠嫩芽抽立葉尖,游客身背簍筐體驗採茶。

  孫德禮是當地茶產業帶頭人,自小長在田壩村,雖然70歲了,身體仍然硬朗。無論多忙,他每天都要泡上一壺茶,看嫩芽徐徐舒展,如水中芭蕾,上下翻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對於人才與鄉村旅游的關系,貴州民族大學教授李天翼認為:“鄉村人才是鄉村文化載體,民間技藝、習俗活動、飲食文化等傳承人,傳遞著鄉愁與文化底蘊﹔鄉村人才是引領鄉村前進的重要力量,一批批懂市場、善經營的人才,不斷發揮著示范作用。”

  孫德禮種茶,在當地廣為人知。曾經的田壩缺水干旱,孫德禮就承包荒山,植樹造林,一步步成為林業大戶。擔任鄉長后,他帶領大家,想辦法盤活當地自然資源。

  孫德禮挖了山土,帶到貴陽去做化驗,結果顯示土壤呈酸性,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適宜種茶,但推廣起來,難度不小。“飯都吃不飽,還種茶?”一些村民不理解,孫德禮就挨個走訪,耐心做工作,“鄉親們不富裕,還不是缺錢?錢從哪來?隻能在土地上做文章。”

  說干就干,孫德禮辭去鄉長,將承包的荒山種上茶,一心扑在種茶上。待到採摘后,他帶著茶葉再赴貴陽,一檢測,果然富含鋅、硒,這便是鳳岡鋅硒茶。

  “大伙兒隻管種,銷售我來托底。”貨不翻山不賺錢,孫德禮決意拉到省外賣,結果價格翻幾番。孫德禮順勢成立了公司,以“公司+合作社+社員”模式,將種茶發展成產業,惠及更多老百姓。如今,整個田壩有近3萬畝茶園,茶葉加工場已達74家。

  同樣情景,在雲南曲靖師宗縣五龍鄉也在上演。路稠、板江、臘門、江龍、牛尾……五河交匯之地,便是五龍鄉。層層疊水的瀑布,明亮翠綠的湖泊,百果爭香的園林……依山傍水的五龍,如今風光無限。

  近年來,五龍鄉大力發展刺繡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扶貧示范鄉。“大家在一起,同祝樣樣好……”伴著踩踏織布機和縫紉機的嗡嗡聲,一曲民歌小調飛揚在鄉裡的刺繡工作室,五龍鄉水寨村村民余晶鳳,正帶領大家飛針走線。一幅幅刺繡在五彩絲線、絨線、金線的相互交織下,成為特色旅游產品。

  50多歲的余晶鳳是當地刺繡產業帶頭人。“鄉裡,大伙都擅長刺繡,衣服都是自己做。”余晶鳳指著身上的繡片說,“服飾以綠藍為底,代表的便是五龍的山山水水”。

  余晶鳳告訴記者,工作室如今有繡娘90多名,有些是固定上班的專業工,也有務農閑暇時計件工作的村民。

  助推地方經濟,傳承歷史文化

  “游客大老遠過來,為的就是看不一樣的文化,產品隻有做出文化味,才能吸引更多人來。”余晶鳳思路清晰。

  鄉村旅游火了,繡品更受青睞。“有了互聯網和快遞后,產品更好賣。”余晶鳳說,服飾、織錦、流蘇小包、桌布……訂單和產品不斷增多。如今,工作室每年銷售刺繡服飾多達上萬件。

  在工作室,余晶鳳還分隔出作業區、產品展示區和體驗區,“要增加更多刺繡文化體驗活動,讓游客感受到更多樂趣。”余晶鳳說。

  遠隔千裡的甘肅天水麥積區,因為融入了文化元素,旅游生意也越做越火。

  走進一間陶瓷作坊,女工的刻刀劃過陶胎,沙沙作響。“她們在給陶胎‘美容’呢!”天水漢唐麥積山藝術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天平說,陶胎出模,略有瑕疵,或是合縫不平,或是紋飾不顯,得經過一番打磨才能入爐燒制。

  有著1600多年歷史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項目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依托麥積山石窟旅游資源,當地鄉村游得到快速發展,陶瓷制品成了特色旅游產品。

  李天翼認為,中西部地區曾是我國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區域,但因鄉村類型多、自然風光獨特、地域文化豐富,鄉村旅游在助推地方經濟、傳承歷史文化等方面有大作用。

  生長於斯的方天平本行是土木工程,轉型做文化產業,對他來說著實不易,光陶土就試了一年多。“不知道燒陶的土還分酸鹼。”他四處找土不斷調配,偏酸性了粘模具,偏鹼性了一燒就裂。“還有做模具,要精雕細琢,一點都不能著急。”方天平說。

  第一批產品出爐,已是4年后。當窯爐開啟、陶胎器身挺拔,方天平樂得合不攏嘴。可高興沒兩天,又愁上眉頭:賣給誰?方天平說,看的人都說好,就是沒人買。“不能砸手裡呀!”方天平雇一輛大卡車,進京展覽。“驚艷全場,一售而空。做好文化宣傳,不愁沒有銷路。”方天平說。

  延伸產業鏈條,加快轉型升級

  如今,凡有展覽,方天平就參加。方天平說:“多跑多看,對旅游文創才有新認識。”

  方天平的陶器觀眾喜歡,百看不厭,想買卻嫌大。方天平轉念一想,得做出適合普通游客購買的產品。方天平決定再轉型,找專家請師傅,著手制作微縮版產品。

  公司隨即開發了高30厘米左右的產品,大受歡迎,銷量走高,用工也增加了。“工人大都是附近村民。”方天平說,最多時用工50多人。

  孫德禮也考慮轉型。“賣茶也要賣風景,搞茶旅一體!”伴隨茶葉規模擴大,當地逐漸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特色景區。

  隨后幾年,孫德禮建起了民宿,還帶動許多老百姓也開起了民宿、農家樂。據統計,田壩村今年一季度共接待游客10.1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123萬元。

  因為愛茶,孫德禮的兒子孫亮民也學成返鄉,子承父業做茶產業。“得一代一代干下去。”孫亮民接連創新,先后推出採茶、制茶、識茶、學茶等板塊,新增研學內容,讓茶旅一體化更立體。

  從過去的窮鄉僻壤到現在旅游特色小鎮,家鄉變化讓余晶鳳贊不絕口。“疊水瀑布、五洛湖、百果園、刺繡、糯米飯……讓客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專業人士分析,鄉村旅游鏈條長,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等產業要素,吸納就業人數多,進入門檻低,收入可觀﹔同時,也是污染較少的行業,有助於山水林田湖的保護。“另外,鄉村文化蘊含社會治理要素,尤其體現在鄉風文明構建等方面,用好這些智慧,就能助力鄉村振興。”李天翼說。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