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好生態 鼓了口袋 雲南省生態治理見成效

本報記者 李曉晴

2021年03月26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護好生態 鼓了口袋

  曾經寸草不生的廢棄礦山成了綠意盎然的果園,曾經藍藻滋生的湖泊成為游人打卡的生態公園……近年來,雲南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治理,護好山水、留住鄉愁,讓廣大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廢舊礦山變良田,生態農產品俏銷市場

  置身鶴慶縣蝙蝠洞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現場,很難想象,這片平整肥沃、滿眼碧綠的水田,過去是遍地土黃、荒漠化嚴重的礦坑。去年5月,大理州土地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在項目區試種了30畝水稻,因為土壤質量好,又配套了高標准灌溉設施,水稻當季就獲得了豐收。項目驗收后,復墾耕地移交給當地村組經營管理,預計每年能給村集體增加20多萬元收入。

  “蝙蝠洞礦山恢復出了213畝水田,生態修復成效明顯。”雲南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李志宏介紹。

  不止蝙蝠洞片區,賓川縣獅子口片區廢舊礦山復墾之后,新增水田123畝、果園87畝。同時,這些礦山修復項目區內設置了休閑步道、服務休憩設施,打造集“山、水、田、園”為一體的城市郊野公園,讓許多村民吃上“旅游飯”。

  在前往澄江市撫仙湖的鄉村小道上,記者看到,不少村民在一片片藍莓園裡勞作。澄江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陳超介紹,為保護好一湖好水,從2017年底開始,撫仙湖壩區內8.6萬畝耕地開始調整種植結構,規模化種植荷藕、藍莓等生態農作物。

  澄江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陳春說,澄江氣候適宜種植藍莓,生產的早熟藍莓剛好能填補市場上3—6月的空缺,因而銷路很好。“我家承包了10畝地,每畝藍莓能掙兩三萬元。”龍街街道左所社區藍莓合作社社員孫麗芬剛介紹完,就有游客來詢問行情,她帶著客人,開著拖拉機,駛進了藍莓林。

  生態治理調動了村民保護撫仙湖的積極性,他們嚴格遵守化肥農藥使用限制。村民們驚喜地發現,很多消費者願意購買他們生產的生態農產品。去年4月,撫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入選自然資源部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人退湖進,鄉村更富美

  “我小的時候,常聽說要向洱海要地,現在可大不一樣。”長年生活在洱海旁的嚴炳其感慨,洱海滋養著周邊村民的生活,而今為保護生態人退湖進,光景卻越來越好。

  環境好了,游客多了。行走在水杉環繞的洱海生態廊道上,碧藍的湖水與長天一色,水鳥在湖面飛翔嬉戲。“前些年這裡水很臟,到處都是藍藻,但從2015年開始治理后,眼看著湖水越變越清。”大理市灣橋鎮中庄村黨總支書記何志祥說,洱海更清秀,吸引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者,許多游客選擇住在民宿,這給周邊村民創造了增收渠道。“近幾年,來村裡住客棧民宿的游客越來越多,平均一家客棧每年能掙七八萬元。”何志祥介紹。

  發展生態農業,村民腰包鼓了。5年前,依靠大水大肥種大蒜,洱海流域“萬元田”隨處可見。為保護水質,洱海流域全面禁用化肥,原來依靠種植大蒜營生的村民們開始調整種植結構。洱源縣原來是洱海上游的大蒜主產區,而今田地裡換種上了綠油油的香菜。“50天能出一茬香菜,一年能種四茬,1畝地產值比過去種大蒜還多1萬元,加上每畝地1200元的生態補助,平均每戶每年能增收2.7萬元。”算起收入賬,牛街鄉龍門村村民顧忠炬滿臉笑容,“洱海更清了,我們的腰包更鼓了,這日子美著呢!”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6日 第 18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