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境內的哈尼梯田。新華社發
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雲南瀾滄景邁山糯崗古寨。本報記者 任維東攝/光明圖片
雲南是我國世界遺產大省,共有世界遺產5項,全國排名第二﹔世界遺產地和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約佔全省面積的7.8%,遠高於全國2%的平均水平。保護利用好雲南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提出的“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要求的需要,是雲南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省的需要,是雲南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需要。保護、管理和利用好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是擺在雲南各族人民面前的一篇大文章。
1、嚴格立法保護 創新發展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他強調,要著力建設國家公園,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遺產。雲南高度重視並扎實開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認真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嚴格遵循公約,妥善處理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發展的關系﹔建立長效機制,以一流的標准提升世界遺產保護利用水平,形成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管理保護合力。二是加強頂層設計。雲南按照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在全國率先成立了雲南省世界遺產管理委員會,與國際組織機構和各國專家展開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嚴格保護遺產地的資源、生態和環境。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三是嚴格立法保護。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實施“一區一法”舉措,先后出台《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雲南省風景名勝區條例》《雲南省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條例》《昆明市石林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開創世界遺產保護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先河。四是創建新型自然保護模式。先行先試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普達措國家公園、梅裡雪山國家公園等努力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目標。嚴格保護三江並流、南方喀斯特之石林、澄江化石地三大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資源、生態和環境。從政策措施、宣傳教育、科研展示、合作交流等方面強化自然保護管理,讓自然遺產大放異彩、造福於民,成為雲南旅游的亮點。五是及時推廣成功案例。召開保護和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現場會,總結推廣全省各地成功經驗和做法。推廣麗江老君山堅持保護優先、適當開發、社區參與、共管共建的發展模式,在認清保護價值、分析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把老君山建設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先進區、中國生態旅游示范區、和諧共融文明社區。六是積極開展世界遺產的國際交流活動。雲南是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的大通道和橋頭堡,主動發起了旅游城市合作聯盟共建、組織各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經驗推廣等,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經驗,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維度的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開放合作新格局。七是動員社會力量保護世界遺產。支持雲南世界遺產保護單位成立世界遺產保護聯盟、雲南自然與文化保護促進會等社會組織,促進中國世界遺產及關聯組織機構的深度合作,提升遺產地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2、保護世界遺產 增輝美麗雲南
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雲南以保護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為著力點,全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文旅融合重點示范項目,推出80條精品非遺體驗路線和10條鄉村精品旅游路線﹔建成省級文創園區37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8個,成功打造“雲南印象”等41項精品旅游演藝節目,舉辦46項國際性文旅活動和100多項體育旅游賽事活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已成為雲南旅游文化產業的金字招牌。依托良好的世界遺產生態環境開展科學有序的生態旅游成為雲南旅游的重點。例如,西雙版納野象谷、玉溪庄園、騰沖江東銀杏村等,均是典型的生態旅游示范區,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開展“非遺+旅游”活動,匯聚雲南千余位非遺文化傳承大師和工藝匠人,生產創作出大量非遺文化藝術精品,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帶動雲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雲南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推動省內的優秀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省除了5項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1項世界記憶遺產(麗江納西族《東巴經》手稿)外,正在申遺1項(景邁山茶林文化景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70項(居全國第10位),可移動文物42萬件套、78萬多單件(居全國第12位)。有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91處,中國傳統村落708個(居全國第2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5項(居全國第12位)、代表性傳承人125人。成功創建2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85個省級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命名28個雲南省非遺保護傳承基地,4家傳承人企業列入國家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助推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近年來,實施“雲南博物館群建設計劃”,積極推動8種博物館集群和6個博物館群落建設,全省共有備案博物館、紀念館157家,其中新增備案博物館、紀念館49個,佔新中國成立以來雲南新建成備案博物館數量的三分之一﹔全省舉辦陳列展覽4511個,免費開放參觀人數總計9523萬余人次。
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助推中國最美麗省份建設。雲南在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區外圍率先啟動了中國最美省份建設工程,重點從美麗縣城、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美麗公路、“廁所革命”五個方面推進,圍繞“干淨、宜居、特色”3個要素、21項具體指標進行評選,既優化生態宜居環境,又助推全域旅游發展,增強世界遺產的輻射帶動效應和品牌效應。
3、堅持保護優先 實現永續利用
不斷解放思想、創新保護理念。創新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實現由主管部門保護向全社會共同保護的轉變、由注重遺產資源本體保護向遺產環境整體保護的轉變,實現自然文化遺產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
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始終把依法保護擺在第一位。通過立法規定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原則和范圍、政府執法主體等,對違反規定的行為明確相應的法律責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合理設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原住居民的權利義務,適當兼顧當地原住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提高原住居民與全社會形成合力保護世界遺產的積極性。
成功探索產業發展與遺產保護反哺機制。構建以旅游發展反哺文化遺產保護的機制,建立以民族文化原真性保護為核心的體系,形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可的“麗江模式”。雲南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與意大利締結友好關系協議,哈尼梯田的保護和發展借鑒了國際上成功的產業反哺經驗,遺產保護和產業發展進入良性互動階段。
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帶動雲南民族文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雲南始終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為切入點,聚焦世界文化遺產申遺,全力沖刺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聚焦弘揚革命文化,扎實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聚焦傳統文化保護,全面推進各類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建設﹔聚焦考古成果運用,積極抓好文物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聚焦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深化博物館群建設,推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項目提質增量。同時不斷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強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管理,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讓沉睡的文物鮮活起來。
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相信在雲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這張亮麗名片必將熠熠生輝。(作者:楊正權,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雲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