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讓世界遺產成為紅土高原最亮麗風景

2021年03月19日08:5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雲南:讓世界遺產成為紅土高原最亮麗風景

  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中的怒江大峽谷。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雲南景邁山古茶林中的古茶樹保護牌。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雲南瀾滄縣景邁山上,村民正在帶游客游覽大平掌古茶林。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新階段新理念新征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雲南之美,在於豐富立體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在於氣勢雄偉的高山大河,在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文化。三江並流、石林、澄江化石三大世界自然遺產地與麗江古城、哈尼梯田兩大世界文化遺產地,則是雲南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的璀璨明珠。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各族人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定文化自信,使世界遺產得到更加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剛剛閉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為雲南保護和利用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指明了方向。

  保護世界遺產的百姓力量

  三江並流是世界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石林是世界上唯一能以石林發育遺跡和石林景觀系列展現地球演化歷史的喀斯特地貌區﹔澄江化石地作為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遺產,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遺址。這些獨特的優勢吸引國內外科研工作者赴滇世界遺產地考察研究,在世界科考研究中影響深遠。

  “家鄉的森林長得越來越茂盛,我感到當護林員很有意義,因為守護青山綠水,家鄉越來越美了。”雲南維西縣巴迪村托底上組護林員余美秀說。2020年她被評為全國“最美護林員”。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腹心區。余美秀等11名護林員管護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附近的8916畝森林,每月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森林巡山15天以上,每次巡山都在山上住兩三天,風餐露宿。

  為緩解保護區與社區沖突,高黎貢山保護區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社區發展項目”,1995年12月,中國大陸第一個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在高黎貢山百花嶺挂牌成立。近幾年,在社區項目支持下,百花嶺村種植咖啡7000多畝,柑橘3000多畝,核桃4000多畝,“保護高黎貢山就是保護我們眼睛”成為村民的共識。如今村民們還開展生態旅游觀鳥活動,打鳥人變為護鳥人,近幾年中觀鳥生態旅游年收入突破4000多萬元。

  正是有各民族群眾的普遍參與和呵護,雲南豐富多彩的世界自然遺產才能保存至今。

  申遺過程中的學者智慧

  世界遺產的誕生和保護,離不開專家學者的智慧力量。

  1981年11月,雲南工學院副教授朱良文第一次到麗江調查和測繪傳統民居時,不禁為保存完整的麗江古城而驚嘆。“我必須要大力宣傳保護麗江古城。”今年83歲的朱良文回憶40年前的情景,依然心潮澎湃。1983年,他發表了全國第一篇研究麗江古城的論文,引起國內外文物專家對麗江古城的關注。1986年7月,朱良文得知當時的麗江縣准備打通麗江古城四方街修建新街道,他連夜寫了一封《緊急呼吁》寄給省長,呼吁加強對麗江古城的保護,使麗江古城四方街保留。從此朱良文被稱為“麗江古城保護第一人”。

  1996年麗江大地震,麗江古城受重創,民居修復中又出現了許多破壞傳統建筑風格的現象。朱良文痛在心裡,迅速為麗江古城編寫了通俗易懂的《傳統民居保護維修手冊》和《環境風貌保護整治手冊》,發到古城各家各戶指導房屋修復改造。

  2013年,紅河州哈尼梯田申遺關鍵時刻,朱良文受邀到元陽縣對哈尼族村寨進行規劃保護。他走遍82個村寨,發現很多傳統民居建筑風格受到破壞。於是他自掏25萬元在阿者科村設計改造第一棟民居以作示范,指導全村改造了幾十棟民房﹔他用5年時間為5個村寨做了規劃,為18個村寨做了設計。朱良文還到瀾滄縣景邁山規劃調查,編寫的傳統民居、村寨、風貌保護三本手冊,不僅是景邁山民居、村寨改造的指南,而且成為景邁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基礎材料。

  最近,朱良文忙於籌建麗江古城建筑遺產保護協會。“把群眾動員起來參與保護,才能保護好世界遺產。”朱良文說。今年2月底,朱良文又趕到臨滄滄源縣,為被大火燒毀的翁丁古寨恢復重建建言獻策。

  在雲南的各個世界遺產地,時常可見像朱良文一樣的專家學者跋山涉水的身影,他們在為傳承保護世界遺產而殫精竭慮,在為更好地利用世界遺產為民造福而貢獻智慧。

  開發與發展中的政府作為

  如何打破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沖突的怪圈,是雲南各個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普遍存在的難題。

  由於游客投訴率長期居高不下等原因,2017年2月25日,原國家旅游局給予麗江古城景區嚴重警告,限期6個月整改。“麗江古城過去商業化太重,備受詬病,原住民減少了,傳統民族文化味淡了,功利的東西多了。”雲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楊德聰直言不諱,“世界遺產地要堅持保護第一,也要合理利用,但有些地方對如何保護想得少,如何旅游開發想得多。”

  為解決麗江古城商業化過重的問題,麗江近年來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帶動旅游業發展,嚴格規范古城商業經營行為。實施名人故居遺跡修復、人文景觀建設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項目建設,打造了方國瑜故居等17個民族文化展示點﹔推進麗江古城徐霞客紀念館等12個新文化項目建設。麗江還每年安排民族文化保護發展基金用於古城傳統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展示﹔引導古城內2000家民宿客棧走特色文化與商業融合發展之路。

  走進麗江古城綜合管理指揮中心,牆上大屏幕顯示著古城各條街巷的人流、衛生、消防等情況的實時畫面和數據。“這裡可以看到古城每一家酒店餐館的廚房衛生、消防情況。”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副局長木晟說,麗江古城正在建設智慧小鎮,智慧消防可系統實現對消防栓水壓、漏電等實時監測調度。

  在滇南高山雲端上的哈尼梯田,也在艱難地堅守並傳承千年的耕作文明。

  3月15日晚,月光洒滿波光粼粼的世界文化遺產元陽縣哈尼梯田,哈尼梯田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朱文珍還奔走在梯田間的鄉村公路上,他在走村入戶調查村民們的春耕准備情況。“要保護哈尼梯田,就必須不斷有人工耕種勞作。今天我去的主魯大寨,200多戶有80頭耕牛,能夠滿足春耕需要,現在多數田已經犁好了。今后要對農戶養殖耕牛進行補貼。”朱文珍邊走邊告訴記者。

  2018年6月,元陽哈尼梯田老虎嘴片區發生泥石流災害,148畝梯田被毀壞,美麗的連片梯田被撕開一個巨大的傷口。“國家文物局投入1900多萬元恢復治理老虎嘴梯田,當年底實施恢復工程,今年5月要完成滑坡治理,10月要恢復景觀。”朱文珍心痛地說,“原來修路堆積石料、排水不暢、管理不善等,都是毀壞梯田的原因,今后不能再發生人為原因造成的災害了!”

  對於哈尼梯田世界遺產地,楊德聰也有許多憂慮,由於梯田水稻種植周期長、收入低,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許多梯田將會出現無人耕種的危險﹔隨著人口增加和村寨規模擴大,這些現象都會破壞哈尼梯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活態景觀。

  為化解哈尼梯田面臨的危機,近年來,雲南省以維護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循環生態系統為重點,推進哈尼梯田村寨民居維修工程和梯田修復保護工程,將傳統民居保護與“美麗家園”建設相融合。“這兩年,我們在遺產區每個村寨都開展非遺文化傳承保護活動,以獎代補,實施哈尼古歌傳承三年行動計劃,組建了哈尼梯田文化傳習館和350支民族文化傳承文藝隊,遺產區目前有非遺項目96項、121個非遺傳承人。還有20多天就是長街宴了,已有200多游客報名參與。”朱文珍說。

  綜合整治開發中的公眾參與

  近幾年來,雲南各世界自然遺產地堅持綜合整治,嚴格限定開發范圍,確保遺產地核心資源不受破壞。石林自然遺產地在保持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合理規劃發展旅游等產業活動。三江並流自然遺產地范圍內全面禁止採石、開礦、新建小型水電站等。澄江化石遺產地對價值約200億元的14個磷礦採點實施了關停禁採,累計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開展生態修復、土地退耕和環境整治。為改變澄江化石地因觀賞性弱而長期冷清的局面,去年8月雲南建成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把博物館作為世界遺產的推介窗口。

  雲南對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如今實現了由單一主管部門保護向全社會公眾共同保護的轉變,形成省、州市、縣(市、區)三級管理機制,加強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以促進保護發展,五個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地均出台了保護條例和管理規劃,促進了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助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持續推動了科考研究,使世界遺產成為紅土高原最亮麗的風景。

  “保護和利用世界遺產,能夠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凝集文化力量。我們要站在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增強了我們保雲南世界遺產的信心和力量。”楊德聰說。(張勇)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