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保山青華海波光粼粼,鳥兒時而掠過水面,留下一串串漣漪,碧藍的水面倒映著藍天白雲,一幅“藍綠交融、景美宜居”的生態畫卷正在保山壩徐徐展開。
近年來,保山市全面推進城市生態化發展戰略,實施了萬畝青華海生態濕地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城市綠肺”工程,大力推進濕地公園建設、景觀綠化等項目,“濕地在城中、城在濕地中”已成為保山中心城市的一大特色。
候鳥的新家園
站在保山市青華海東湖放眼望去,赤膀鴨、骨頂雞、黑水雞等鳥類隨處可見,它們或站在樹樁上小憩,或在水裡捕食。
“看,兩隻黑水雞正在嬉戲呢!”一大早,生態攝影師汪金芳就背著設備來到青華海東湖開始他的日常拍攝。
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大量候鳥離開了青華海,但也有很多鳥類在這裡“安家落戶”。
“青華海西湖建成開放后,我就來到這裡拍鳥。”汪金芳回憶說,剛開始拍攝到的鳥很少,來拍攝的人也少,現在鳥類種數近300種,吸引了很多省內外攝影愛好者前來。
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就在按下快門的瞬間,汪金芳回憶:“我兩次拍攝到世界極危鳥類青頭潛鴨,拍攝到的那一刻真是太激動了,這証明這裡的生態越來越好。”
鳥類是地方環境優劣的“生態試紙”。近年來,隨著青華海濕地的恢復,生態系統逐步修復,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遷徙的候鳥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棲息地。這其中就吸引了包括世界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在內的上萬隻候鳥到青華海越冬。
“2017年水雉剛來青華海的時候隻有兩隻,目前已增加至40多隻的種群。最初作為夏候鳥的它們在繁殖完后,待小鳥長大便遷徙走了。但在2018年冬季監測發現有留下越冬的水雉,到目前每年冬季留守的數量都有所增加,而且增加速度很快。”正在青華海畔開展鳥類監測的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段紅蓮介紹,水雉在剛剛新修訂的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保護級別已提升為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水雉從夏候鳥變成了青華海的留鳥,選擇在這裡“安家落戶”,正是濕地生態持續向好的証明。
2019年,為了申報國家濕地公園,保山市挂牌成立了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重點開展濕地生物資源的動態監測及評價,濕地生物資源保護及管理,實施濕地生態修復、生態補償工作,監督濕地公園的開發利用,組織科研、科考,開展科普及宣傳工作。
“我們制定了監測工作計劃和監測制度,分三組每周輪流巡護監測,每周至少開展野外動態監測3天,月底形成月度監測報告並裝訂成冊,為濕地保護和恢復提供科學、詳實的數據。”段紅蓮介紹,他們依托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西南林業大學、保山學院等科研機構開展年度監測與評估。
“從2016年的172種鳥類增加到現在的290種,監測記錄保山鳥類新記錄22種,雲南省鳥類新記錄3種,中國鳥類新記錄1種。”段紅蓮欣喜地說,長期持續的監測調查工作,摸清了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的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也為有效保護和管理提供了決策依據。
“目前監測到的冬候鳥還有黑鸛、蒼鷺、鸕鹚、白眼潛鴨、紅頭潛鴨、赤膀鴨、斑嘴鴨、骨頂雞、綠頭鴨等。”段紅蓮說,這幾天,候鳥開始往北遷徙,青華海的冬候鳥也逐漸減少。但通過近期的監測發現,目前還有白尾鷂、棕尾鵟等未遷徙候鳥,以及水雉、黑水雞、小鸊鷉等較多留鳥。
保護修復並進
遠古時代,保山壩子是一個封閉的哀牢古湖,至明代初期,多數區域還是湖泊沼澤,老百姓俗稱為“東海子”。明嘉靖年間,文學家楊慎與保山鄉賢名士常游此海,並以“青華”二字命名。
20世紀50年代末,青華海一帶有近萬畝水域面積。后因治理水患、圍湖造田等原因,水景枯萎,逐漸被村庄、農田、藕塘所替代,保山著名外八景中的“漁村晚釣”因此消失。
2016年初,為重新構建融城市、生態、傳統文化於一體,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城市生態空間新格局,提升保山中心城市承載能力和城市品位,保山市從實際出發,按下了青華海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建設“重啟鍵”。
在規劃建設生態廊道工程中,保山市融合“山、水、田、園、城”等要素,按照生態綠色園林文明城市的理念統籌規劃,全面實施萬畝青華海生態濕地恢復工程。
濕地恢復工程項目主要包括西湖、東湖、東河、濕地,打造“有湖、有田、有魚、有鳥、有塘”的景觀意境,發揮科普教育、康體健身、休閑度假等功能。
2016年12月21日,在歷時半年多時間的調研、論証,保山青華海生態濕地恢復工程順利通過評審,正式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工作。
“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佔地1359.19公頃,濕地率達48.63%,包括北廟湖、東河、青華海三大片區,其中青華海片區包括西湖、東湖和青華濕地。”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林磊在接受採訪時介紹。
自正式批准開展試點建設工作以來,保山市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積極推進濕地公園建設工作,傾力打造一個集保護與恢復、科普宣教和合理利用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還出台了《貫徹落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工作方案》,加強對濕地的管護。同時,各級主管部門對候鳥遷徙聚集的濕地進行監測和保護,進社區、進校園開展法律法規和濕地及水禽保護相關宣傳教育工作,引導全市居民、社區群眾增強保護濕地的意識。
走進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水草豐美,野趣盎然。這裡有1139種高等植物、獸類24種、魚類18種、兩棲爬行類26種、290種鳥類,一年四季生機勃勃。
“青華海景區(東、西湖)是國家濕地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的12.46%,去年3月份,青華海景區已成功申報為國家4A級景區,每天到這裡的游客已超萬人,是中心城區的網紅打卡地。”隆陽區青華海管理所負責人介紹說,青華海已成為生態良好、景觀優美、文化豐厚,融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效益於一體的綜合性濕地公園,是保山對外展示的新窗口和新名片。
“生態環境引入城市,城市融入大自然,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雲南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正在變為現實。”保山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保山市統籌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增強濕地生態功能,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有力的保護讓濕地顯現出更多活力。
近年來,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不斷加大宣傳保護力度,一堂生動的“濕地大講堂”相繼走進各中小學校,給學生們帶去“濕地課”的同時,發出了“守護濕地、關愛候鳥、保護生物多樣性”倡議。
釋放生態紅利
登上保山新地標建筑——永昌閣,青華海東湖、西湖、濕地盡收眼底,湖面上倒映著湖邊一排排新建的高樓,秀美青山遙遙在望。
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的“重生”為保山市民提供了親近自然、休閑娛樂的綠色空間。“青華海已成為保山的大客廳,成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必到之處。”市民魏麗麗每周都要抽出時間,帶著孩子來這裡散步,呼吸新鮮空氣,聆聽大自然的動聽聲音。
走在保山青華海國家濕地公園,一塊塊關於景區導覽、濕地知識、鳥類科普等內容的公園標識牌隨處可見。
“我們利用公園內的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濕地知識,鳥類知識等,讓入園游玩的市民認識生物多樣性,了解濕地。”在一塊公園標識系統前,林磊停下腳步,轉身介紹,近年來,通過開展候鳥棲息地保護活動、“5·1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小手拉大手,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校園主題活動等,營造了共同維護青華海生態安全氛圍。
“青華海生態濕地恢復工程對城市生態環境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具有重要意義。”林磊坦言,全球8條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中,有3條通過中國境內,青華海位於4號線和5號線交叉重疊區域,隨著青華海濕地的恢復,吸引了包括世界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在內的上萬隻候鳥到這裡越冬,這裡的鳥類種類達290種,其中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達61種。
眼下,保山中心城市已經形成了“兩城擁一湖、一湖亮一城”的山水田園空間格局。融城市、生態、人文於一體的青華海片區,推進了城市生態化建設,形成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城市人居環境新景象。
近年來,隨著保山市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雲南建設旅游強省和“一帶一路一廊”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充分發揮保山資源優勢,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如今,保山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濕地的景觀,可以和濕地的野草和鳥類親近。這一切,充分顯示出城市與濕地、人與濕地共融的和諧之美。居住在如此美好環境中的市民,都有一種幸福感。(楊艷鵬)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