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詩歌要有現實力量和生命重量

2021年02月20日08:4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抗疫詩歌要有現實力量和生命重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論是國外詩人還是國內詩人,創作出海量的與疫情有關的詩歌,對記錄歷史、反映疫情、褒揚英雄、凝聚人心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大量抗疫詩歌涌現而來,又悄然而去之后,人們情感記憶的海岸線上,沒有留下太多精美的“珍珠”,只是砂粒和破碎的貝殼。大量不痛不痒、一般化的詩,或者是“假疫情詩”在泛濫。如果不能在這場全人類公共的巨大災難面前拿出一些好詩來,這是詩人的悲哀。

如何寫好抗疫詩歌呢?我認為首先需要堅持書寫真實。就要求詩人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走到現場,走到醫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病人的現場,取得第一手的素材,拒絕“二手”的總結材料。“二手”的材料寫作的結果必然是“二手”的詩歌。要聽其當事者的言說,細察他們表情和工作生活的實況。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情感、真實的過程,是一個作家、詩人的創作根本。有了真實的一手素材,還要求詩人有真實地呈現。

再一個就是要道出真言,就是對疫情真實的認知后進行判斷表達,不說假話,有一說一,實事求是。不違心創作是一個有良知詩人的寫作底線。說真言,既不跟風,又不故弄玄虛﹔不粉飾,也不必為嘩眾取寵亂說、瞎說﹔既要看清局部與個體,又要看到大局大勢。要用發展的、普遍聯系的、量變質變的哲學思想和社會學目光,來科學審視疫情對社會、對人的影響和帶來的變化,以及變化后有常與無常的瞬間。既要有詩的哲思呈現,又要有詩的真情抒發。要有抒情,又要有思索,這是詩人飛翔的兩翼,缺一不可。

寫好抗疫詩歌,還要有精品意識。為什麼當下精品詩歌少,一般化的詩作多?其實說到底,就是寫作者放棄了對精品的追求。精品少了,平庸之作自然就多了起來。有些人很懶惰,不願去深入採訪,從電視新聞裡乃至微信抖音裡找寫作靈感。寫作時,更是喜歡玩抒情,打“催淚彈”,把本該沉重的詩寫得輕浮、輕飄,沒有重量,沒有“干貨”,自然讀者不能產生共鳴,也就不買賬。

詩人還要保持足夠的敏感。是詩人寫好詩的根本要素和條件,對事物的發展、細微變化不敏感,反應遲鈍的人,肯定寫不好詩。對於疫情,要一直保持敏感,要時刻關注疫情給個體帶來由裡到外、從物質到精神的細微變化,疫情下的沉思、微笑、皺眉、哭泣,失孤者的守望,口罩后面的眼神,逆行者的背影等,詩人都要敏銳去捕捉。

疫情在世界各地發生著,人類共同遭遇這場公共災難,詩人要有全球意識,要有大愛,對所有人唱出關愛之歌,讓詩人成為傳播愛、傳遞溫暖的使者。擁有全球意識,就是擁有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就是大愛無疆、血濃於水。

抗疫詩歌還要給予人們以希望。是的,疫情使全球人類生命受到前所未有的摧毀,但詩歌創作不能一味沉溺於宣泄負面情緒,從而讓讀者產生更大的恐懼感。好的詩歌還是要向著光發聲,向著明亮的未來表達人的信念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李雲,系《詩歌月刊》主編)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