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婦女穿紅色廣袖短襦,綠色長裙。(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晉代金質花鈿(黃沐天設色)。
本文圖片均選自《褒衣洒脫博帶寬——六朝人的衣櫃》
【讀書者說】
春節娶媳婦過年,春節穿新衣戴新帽,歡歡喜喜過大年,這是幾千年中國人的心之向往,更是一種根植於文化的傳統禮俗。
一首《木蘭辭》展示了古代女子浴血沙場的英姿,巾幗不讓須眉。戰爭結束回歸故裡,代父從軍的花木蘭脫下戰時袍,恢復女兒身,梳妝打扮,盡顯小女子的姿態。“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中的“紅妝”“額黃妝”,其實是在佛教藝術影響下誕生的一種古代婦女妝飾,產生於南北朝時期,反映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人文風貌。筆者新著《褒衣洒脫博帶寬——六朝人的衣櫃》,就是一本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六朝春節婚俗的妝容與服飾時尚的解讀。
一.婚嫁新娘用紅妝
紅妝即紅粉妝,以胭脂、紅粉涂抹臉部。紅妝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魏晉南北朝時得以發揮,頗為流行,這一時期的詩歌有紅妝的反映。南朝齊謝朓《贈王主簿》雲:“日落窗中坐,紅妝好顏色”,女性著紅妝也符合其性別身份,更能展現出女性的妖嬈。
紅妝是南北朝時期女子出閣成婚的常用妝容。對於紅色的崇尚,由來已久,按照五行學說,朝代更替,也要正朔色。以木為德,其色崇青﹔以土為德,其色尚黃﹔以金為德,其色崇白﹔以火為德,其色尚紅﹔以水為德,其色崇黑。紅色在周代、漢代都受到推崇,周代官員喜歡穿著紅玉一般色彩的細毛袍子﹔漢高祖劉邦號稱赤帝子,漢代尚紅。南北朝時期尚未形成明代以降的紅色婚服制度,但是因為紅色有紅火的寓意,加上胭脂在此時已由北方傳入中原,因此,紅妝在女子中流行,婚禮中新娘妝容亦傾向於紅妝。梁簡文帝《美人晨妝》亦雲:“嬌羞不肯出,猶言妝未成。青黛隨眉廣,燕脂逐臉生。”施了胭脂紅妝的女性更加嫵媚動人。
除了紅妝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妝飾還有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曉霞妝、面靨妝、半面妝、斜紅妝、啼妝、紫妝、點妝等多種,造型上頗為夸張。
二.女性扮美帖額黃
新娘是女人一生最美的時刻。愛美的女性,尤其是出閣的新娘,對於梳妝打扮那是刻意追求。南北朝時期的女子除了兩頰的妝容,還有額頭的妝飾。《木蘭辭》中“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前者說發型,后者說額妝。
受佛教藝術影響,此時的女性流行在額頭涂黃、貼黃,黏貼在額上的薄片又稱花黃。梁代江洪《詠歌姬》雲:“薄鬢約微黃,輕紅澹鉛臉。”梁代簡文帝蕭綱的后宮嬪妃盛行作額黃妝,簡文帝每天所見,印象深刻,因此在他的詩歌中屢有反映,《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戲贈麗人》雲:“同安鬟裡拔,異作額間黃。”這些薄片除了染成金黃,也有染成霽紅或翠綠等色剪作花、鳥、魚等形,粘貼於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成為面飾的一種,因貼的部位不同,形狀色澤不同,又稱為花勝、羅勝、翠鈿、金鈿等名稱。
對於“花黃”,有的觀點傾向於就是額黃妝,有的則持否定的觀點,認為貼花黃已脫離了額黃的范疇,更多地接近花鈿的妝飾。前面已經說明額黃妝有兩種,一是染色,二是貼黃,后者與花鈿有近似,但是貼的是染黃的薄片,仍然屬於額黃妝的范疇,至於花鈿所貼飾品色彩較之花黃更豐富。花鈿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又稱花子、花鈿。有觀點認為梅花妝即是花鈿,不准確。我在拙著《褒衣洒脫博帶寬——六朝人的衣櫃》中有論述:壽陽公主的梅花妝確有與花鈿相似之處,即在額上畫出花瓣妝或用花瓣飾品貼在額上。但是花鈿使用金屬材質后,花鈿分為兩種:無腳花鈿與有腳花鈿。前者與梅花妝接近,以薄片飾品貼額上。后者則是花鈿金屬材質,連接上短柄,插到發髻上,成為發簪。
考古發現,兩晉時期已經出現薄片飾品與連短柄的這兩種花鈿,江蘇南京北郊、郭家山、幕府山、中華門外南山頂等多處晉墓出土了金質花鈿實物,薄片花瓣形花鈿與有短柄的雞心形花鈿都有。梁朝庾肩吾《冬曉詩》:“縈鬟起照鏡,誰忍插花鈿。”注意詩中說的是“插花鈿”,而不是貼花鈿,也不是“對鏡貼花黃”的行為。南朝徐陵《玉台新詠·序》也有“反插金鈿”之語。
三.高髻彰顯個性
以東吳、東晉、南朝為朝代概念的六朝時期思想開放,個性彰顯,給女性提供了追求美麗,展示美感,創造美事的空間。此時的婦女發式,呈現出多種多樣,花樣百出,爭奇斗艷,各領風騷的狀態。發式有反綰髻、百花髻、芙蓉歸雲髻、凌雲髻、隨雲髻、盤恆髻等。纈子髻形制為編發為環,以色帶束之。盤恆髻,形制為梳挽時將發掠至頭頂,合為一束,盤旋成髻,遠望如層層疊雲。飛天髻形制為梳挽時將發掠至頭頂,分成數股,每股彎成圓環,直聳於上。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描繪了靈蛇髻。梳理時將發掠至頭頂,編成一股、雙股或多股,然后盤成各種環形。因為發式扭轉自如,如同游蛇蜿蜒、靈動,故名。傳說靈蛇髻為魏文帝皇后甄氏創制。《採蘭雜志》記載:“甄后入既魏宮,宮廷有一綠蛇。……每日后梳妝,則盤結一髻於后前。后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其一二。”
自兩晉以來,南方婦女的發式就漸趨高大,社會時尚,尤其是女性以高發髻為美。《晉書·五行志》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可恆戴,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至於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婦女頭發梳理的發髻,仍然達不到社會時尚推崇的高聳發髻,女性就借助木籠,做成高大的假發髻。這種假發、假髻、借頭相當於今天戲劇中的“假頭套”,但是比假頭套要高大。庾信《春賦》有雲:“釵朵多而訝重,髻鬟高而畏風。”高大的發髻在頭頂上形成一個巨大的盤結,高聳,造型奇特,可以襯托出身材的修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四.褒衣博帶成時尚
從魏晉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服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漢族服式,即承襲秦漢舊制﹔二是少數民族服飾,承襲北方習俗。
當時,衫是漢族男子的主要服飾。衫和袍在樣式上具有十分明顯的區別:按照漢代的習俗,凡是稱為袍的,袖口應收斂,且裝有祛口﹔而衫卻不需要祛口,袖口非常寬敞。由於衫基本不受約束,因此魏晉時期的服裝日趨寬博,這也成了當時的風俗,並對南北朝服飾產生了巨大影響,無論是王公貴族、文人雅士還是平民百姓,都以褒衣博帶、寬衫大袖為尚。《洛陽迦藍記》雲:“羽儀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競相模楷,褒衣博帶,被及秣陵。”文人雅士最喜歡穿衫,寬大的衫子成為當時最具個性化的服飾,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就好穿寬大的衫子。竹林七賢基本上都做過官,但是他們“越名教而任自然”,放棄官職,甘於做山野之人,撫琴長嘯,寄情山林。他們穿的服飾不是官服,而是百姓的服飾,寬大的衫子,飄逸的風度,是他們蔑視權貴,鄙視世俗,縱情山水,精神奔放的最好寫照。
從東晉一直到南朝各代,服裝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趨向寬鬆肥大。《晉書·五行志》雲:“晉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台成俗。”其原因無外乎士大夫生活安逸,縱情放達,追求飄逸的感覺,“褒衣博帶”正好體現出飄逸之感。直到梁代,士大夫還喜歡穿肥大的衣服,系著寬鬆的長帶,頭戴高帽,足蹬高齒木屐,儀態瀟洒從容。
五.女性服飾上儉下豐
六朝時期的女性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上儉下豐,裙子曳地,下擺寬鬆,以達到俊俏瀟洒的美學效果。
貴族婦女的服裝雖然還有長裙曳地、寬衣廣袖,但是已經漸漸減少,代之以交領長裙或上衣下裙分裝。裙外腰間加有帶若干飄帶的斜角形、三角形圍腰。此時的襦衫以瘦小緊身為尚,衣袖寬窄不一。裙長蓋於腳面。裙是以上儉下豐的斜片布料拼合而成,裙擺較為寬大。在江蘇南京石子崗、幕府山等地出土的六朝侍女陶俑中,可以看到這種服飾的風格。
六朝時期的婚服體現“上儉下豐”即上窄下寬的風格,沈從文先生考証面料則選用白色薄質絲綢制作。注意,並不是后來的紅色婚服。上衣以衫子為主,外罩短襦,下裳為裙。衫有單層與夾層之分,沈約《少年新婚中詠》詩雲:“裙開見玉趾,衫薄映凝膚。”說的是單衫,輕薄透明,但是古代婚禮一般不在夏季,集中於冬季的春節等節慶日,新娘內穿薄衫外套短襦,披夾衫等。舉辦新婚儀式時,新娘要風度不要溫度穿薄衫也是常事,今天的婚禮活動中,新娘穿婚紗楚楚“凍(動)”人也是一樣。富裕人家,婚禮大廳裡也會點上爐火,提高室溫。
六朝人追求服飾之美,創造服飾輝煌,固然有彰顯個性,陶醉美感的因素,也有“為悅己者容”的激情與豪邁。六朝男性率性而動,不拘禮節,六朝女性何嘗不是敢作敢為敢愛的主?婚禮中的女性更是扮美妝靚,廣袖舞翩翩,纖腰更娉婷,薄透時尚美,裙長身姿秀。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筑成了中華服飾文化精神文明的內涵。精神活躍、思想解放、尊崇個性的六朝,“褒衣博帶”風尚,“上儉下豐”風格,“傅粉施朱”妝容,“高聳如雲”發式,無一不彰顯六朝的社會風情,體現服飾文化格調。六朝之美,美在個性,美在衣尚,美在文化。(作者:黃強,系服飾史學家、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