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的孝道

2021年02月17日09:00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因平時忙於活計,李春平和外公外婆鮮有合影。這張照片,彌補了李春平心裡的一個遺憾。鄧楚瑜攝
因平時忙於活計,李春平和外公外婆鮮有合影。這張照片,彌補了李春平心裡的一個遺憾。鄧楚瑜攝

“噼啪、噼啪……”一大早,清脆的鞭炮聲從村中響起,一群孩子穿著新衣服,兜裡鼓鼓囊囊地裝著拆散的炮仗,手持著火捻,不時將炮仗點燃,留下一串歡快的笑聲。

人勤春來早。孩子們放炮仗的時候,李春平已備好了這天喂豬的食料,“外公閑不住,我提前備好豬食,他就能少操勞一些。”李春平說,外公外婆年事已高,讓他們多享幾年福,是自己最大的心願。

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個舊市保和鄉斐賈村委會斐賈村,說起李春平對外公外婆的孝道,無人不豎大拇指。

斐賈村是一個彝族聚居的小山村,是保和鄉的新煙區。

種植烤煙以前,李春平一家和鄉親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隻能依靠種植玉米和飼養幾頭豬,“每天都要去村附近的山裡找豬食。”李春平說,因為窮,家裡買不起飼料,養出的豬不長膘,一頭豬最多隻能長到100來公斤,在當時隻賣得1000多元。全家6口人,一年收入不過4000多元。

雖然生活條件有限,但在父母的辛勤努力下,李春平和妹妹從沒餓過肚子,家裡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003年,正當一家人躊躇滿志地打算著怎樣把日子過得更好的時候,李春平的父親突然病逝。那一年,李春平才14歲。

李春平的父親是上門女婿,是家裡的頂梁柱,“父親走的時候,常年生病的外婆已干不動農活,外公也隻能找找豬食、喂喂豬。”沒了頂梁柱,這個家的日子,該怎樣繼續?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從小懂事的李春平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李春平說,當時村裡不通車,每到鄉裡的趕集日,他隻能學著大人的樣子,用背簍背上30多公斤玉米步行5公路多山路去集上賣,換得的十幾元錢就是全家一個星期的生活費。

並非沒有想過改變。辛苦務農幾年,家境依然貧寒,李春平想外出打工,但看著日漸年邁的外公外婆需要人照顧,他選擇了留下。

2010年,當地煙草部門挂鉤幫扶斐賈村。得知鄉親們的生活情況后,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當地煙草部門將斐賈村發展為新煙區,安排技術員駐村開展工作,並投入資金在村裡修建了10座先進的臥式密集式烤房,以此讓鄉親們走出貧困。

當地煙部門悉心的服務讓鄉親們打消了顧慮,許多人家踴躍報名種烤煙。2011年,已是家裡頂梁柱的李春平種下了6畝烤煙,收入1.8萬元。

“長這麼大,第一次見過這麼多錢。”李春平說,拿著這些錢,他把位於家裡院子正中的豬圈改到了一側,解決了多年來人畜混居的問題,一家人過上了清淨整潔的生活。

2012年,家裡好不容易歸於平靜的生活再次被打破。那一年,母親決然地改嫁了,照顧外公外婆落到了李春平一個人身上。雖理解母親的選擇,但李春平的心裡卻五味雜陳,“也想過不管了,但卻做不出來。”

李春平看准了種植烤煙這條路,下定決心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這一切,讓外公外婆安享晚年。

2013年,靠著種植烤煙的收入,李春平花了1.6萬元買了一輛三輪摩托車,解決了此前運輸生產資料到田間不便的問題﹔2014年,依靠新買的一台小型旋耕機,李春平進一步擴大了家裡的烤煙種植面積﹔2018年,李春平拆除了一家人居住了幾十年的土坯房,花了5萬多建起了130多平方米的一層磚混房,並把外公外婆用了大半輩子的舊床、舊衣櫃換成了新的。

2020年,種煙9個年頭的李春平靠著自己和妻子的打拼,已成長為一名“職業煙農”,當年種下的20畝烤煙,為他帶來了6萬多收入。這年烤煙交售結束后,李春平花了2萬多元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方便了平日送外公外婆到鄉裡的醫院治病。

李春平的外公今年77歲,外婆73歲,多年的勞作和疾病讓兩位老人的容貌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老很多。對於將來的打算,李春平說,他會一直堅持種烤煙,賺更多的錢,在照顧好小家庭的同時,服侍好兩位老人,“別家老人有的,外公外婆也要有。”(鄧楚瑜)

(責編:徐前、祝鴻偉)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