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王改英就起床,到地裡收蘿卜。她背了4簍蘿卜到小壩子河清洗,有200多斤。洗好了,合作社的車就來拉走,能賣150多元錢。上午10點多記者見到她,咬了口她遞過來的蘿卜:真脆!還甜。
小壩子村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典型的民族邊疆地區,並且這裡海拔高,農作物產量低,原本並不產蘿卜,是忙糯鄉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如今來到小壩子村,2500畝馬鈴薯、輪作的近千畝包頭菜和白蘿卜,鼓起了群眾的腰包——202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比起6年前,漲了三四倍。
雙江縣2018年脫貧摘帽,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龍說:“基礎弱,群眾發展能力偏低,剛脫貧的民族邊疆地區怎麼推進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當好火車頭!”
雙江縣2019年專門出台工作方案,主題就是“抓基層黨建促鄉村振興”。為此,縣裡成立6個工作組,每組包1個鄉鎮,對村領導班子運行和村干部履職情況逐村分析研判,並且吸引157名優秀人才回鄉,將其中48名重點培養,著力建強基層黨組織。
如今,在小壩子村,村兩委成員大多是80后、90后,敢闖敢干有頭腦。大家開會商量:小壩子以前劣勢在種植結構單一、在路不通,必須打開思路、找准產業。於是,一條種植綠色蔬菜的“錯位發展”思路浮出水面,小壩子迎來大機遇。忙糯鄉黨委副書記楊國勇感慨:“思路一變天地寬,黨組織帶動鄉村振興,首先就是出點子、找路子。”
村裡發展規劃明確了,具體怎麼干?得靠黨員帶頭。小壩子村上寨組共有28戶村民,以前都是零星種點馬鈴薯。后來,組長李老三帶頭種了15畝,都是新品種,產量一下翻了三四番,收入4萬多元。李老三說:“組織群眾帶動群眾,開十個會不如自己種上一畝。”
與小壩子不同,大荒田村就在縣城邊,再加上半山腰氣候涼爽,這裡的發展思路是農業產業+鄉村旅游。據大荒田村黨總支書記俸桂林介紹,基層黨組織重點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把全村發動起來“八寨共建、五園同創”﹔二是把支部建在合作社上,農戶加入合作社﹔三是在自然村黨支部下建立鄉村振興理事會,每個理事帶動幾家農戶“網格化”發展。
“村裡搞旅游拓寬入村路,我帶頭讓了3分地,帶動20多戶村民無償讓出4畝多地。”俸桂林介紹,目前,大荒田村已依托高原紅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火龍果、臍橙等種植基地2000多畝,村裡還有了旅游觀光車,成了網紅打卡點。
找路子、帶頭干、組織化,雙江縣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焊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點,讓群眾獲得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如今,雙江縣運用“黨組織+合作社”建成種植養殖產業基地150多萬畝,人均產業化基地達9畝以上。張龍說:“我們要以2021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為契機,進一步選優配強村級領導班子,讓鄉村振興的‘火車頭’更有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9日 第 19 版)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