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揭開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演化之謎

2021年02月05日08:5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我科學家揭開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演化之謎

登陸的早期脊椎動物復原圖 劉野繪

 我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組數據分析,揭示了古脊椎動物從水中登上陸地這一演化事件的歷程,解答了關鍵性的演化問題,找到古魚類在登陸之前已經完成的關鍵性准備,並確認魚鰾起源自原始的肺,証明了達爾文關於肺和魚鰾關系的假說。這一重大成果最新發表在學術期刊《細胞》上。

如何在不憑借水體浮力的情況下用魚鰭支撐身體運動,並從呼吸水中的氧轉為呼吸空氣中的氧……在從水生到陸生的演化過程中,脊椎動物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陸地脊椎動物的起源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關注的重點。我們的祖先從水裡來,這已經是共識,但魚類在登陸過程中,身體結構和生理功能都產生了大量適應性變異,比如由魚鰭變為四肢以支撐身體運動,由鰓呼吸變為肺呼吸等。”論文第一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畢旭鵬說。

雖然現生兩棲類被認為是成功登陸的脊椎動物,但是最早上岸的“先遣隊”卻早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幸運的是,多鰭魚、鱘魚、弓鰭魚等現生水生物種還保留許多與“先遣隊”類似的生物學特征。例如,塞內加爾多鰭魚擁有原始的肺,可以脫離水面存活一段時間,並且能夠在氧容量極低的環境中通過背部的噴水孔呼吸空氣。“這一研究從多鰭魚等遠古孑遺動物入手,結合魚類解剖學、古生物學、比較基因組學等多學科交叉手段,揭示了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演化的相關遺傳基礎。”論文通訊作者、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終身教授張國捷說。

“達爾文曾提出肺和魚鰾是同源器官的假說。我們從結構和基因表達上証明了這一假說,而且確認了演化的先后順序,即魚鰾從原始的肺演化而來。”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強調。“遠古魚類的肺或魚鰾表面血管密布,這有助於氧的擴散和運輸。而一些肺特異性表達基因在魚類祖先的體內出現,則暗示著‘原肺’形成的分子基礎在魚類登陸前就已經建立。”論文通訊作者、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王文進一步解釋。

心肺系統協同演化對脊椎動物登陸相當重要。從魚類的“一心房一心室”到人類的“兩心房兩心室”,心臟結構趨於完善,功能變得復雜。“我們找到了與這一演化過程功能創新相關的遺傳証據,新發現的基因調控元件與人類心臟疾病有關。”在張國捷看來,基於物種演化過程的比較分析,既為揭示生物復雜性狀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手段,也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張蕾)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