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藝紀念館裡陳列著一把小提琴,琴體總長60厘米,寬21厘米,厚10厘米,琴弓長80厘米。它已問世70多年,是目前存留的唯一一件延安魯藝人自制的樂器。
延安文藝紀念館講解員雷明娟將這把小提琴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1940年冬,大提琴家張貞黻經周恩來介紹來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教授大提琴和小提琴。由於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在抗戰時期的延安十分稀缺,張貞黻決定自己動手制作,從重慶到延安的時候,他就隨身攜帶著制作工具和一本英文版的樂器制作書。到延安后,他專門寫信給黨中央提出自制樂器的建議,毛主席特地請他吃飯,非常贊同他的想法。”不久,在負責工業部門的李強同志協助下,延安樂器廠在延安橋兒溝的窯洞裡開辦了,由張貞黻任廠長,成員大多為魯藝學員。在延安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張貞黻用本地核桃木做背板,用紅鬆木做面板,制作了許多樂器,供延安的文藝團體學習、排練和演出使用。
1944年,西北戰地服務團團員王卓回到延安魯藝音樂系學習小提琴,老師就是張貞黻。但是苦於沒有樂器,就求助於戲音部主任呂驥。呂驥給當時在美軍觀察組幫忙工作的美術系版畫家古元寫信,請他在美軍駐地的食品、物品包裝箱裡找到了適合做提琴的鬆木板和硬木板材料。后經張貞黻細細打磨,終於做成了一把精美的小提琴。古元看到這把自制的小提琴后贊嘆不已,便在琴把上刻下“魯藝自制”四個字。從此,這把小提琴就由王卓學習使用。1946年重慶談判后,為貫徹停止國共雙方沖突、恢復交通和整軍方案的軍事三人小組抵達延安,在黨中央舉辦的歡迎晚會上,王卓就用這把小提琴演奏了《白毛女》片段“扎紅頭繩”。
解放戰爭時期,王卓帶著這把小提琴跟隨“魯藝赴東北文藝工作團”到達了東北。1946年,在東北解放戰爭前線演出時,這把小提琴的琴把被壓斷,原來“魯藝自制”的標記也很遺憾沒能保存下來。1952年,王卓帶著小提琴奔赴朝鮮戰場,為坑道裡的志願軍戰士演奏。新中國成立后,王卓成長為國家一級作曲,被周恩來譽為“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作曲家”。
雷明娟非常惋惜地說:“張貞黻在延安時期就患上嚴重的肺病,由於延安落后的醫療條件,他的病沒能治愈。1948年,在解放戰爭途中,不幸病逝於石家庄,年僅43歲。”
2012年7月28日,84歲的王卓老人特地回到延安,捐出了這把小提琴。如今,這把小提琴陳列在延安文藝紀念館裡,它見証了延安魯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崢嶸歲月,見証了延安魯藝藝術教育的光輝歷史,也見証了兩位音樂家走過的不平凡的道路。(本報記者 張哲浩 本報通訊員 王建平)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