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紅河州多策並舉力促哈尼梯田永續利用

千年古梯田 煥發新生機(人民眼·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本報記者 徐元鋒

2021年01月29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千年古梯田 煥發新生機(人民眼·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圖①:雲南元陽縣梯田稻魚豐收。龍 俊攝

  圖②:雲南紅河縣梯田裡的趕鴨人。

  圖③:元陽縣梯田文化展演現場。

  圖④:哈尼梯田秋韻怡人。本報通訊員 胡艷輝攝

  引子

  冬日的哈尼梯田,一日不同景:早晨,雲霧飄渺﹔午后,藍天倒影映入田間﹔傍晚,夕陽為細密的田埂鍍上金邊。

  在雲南省東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哀牢山余脈上一鋤一犁共創了一道農耕奇觀——哈尼梯田,總面積約百萬畝。梯田大者面積數畝,小者僅如簸箕,依山就勢,層層疊疊。梯田級數最多達3700多級,層層累積2000多米。

  哈尼梯田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元素同構的傳統農耕體系。村寨上方多是山,山上茂林成片﹔產自村寨的農家肥,成為下方梯田栽培紅米稻谷的養分﹔水流從森林緩流而下,穿過村庄灌溉著梯田——這,蘊藏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2010年,哈尼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3年,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哈尼梯田有何奧妙?灌溉用水從哪裡來,又如何合理分配?面對農耕轉型,如何提高群眾種糧積極性,讓古老的梯田永續利用並煥發生機?記者攀上層層梯田,一探究竟。

  “林—寨—田—水”四元素同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欲進阿者科村,得先下車步行一段老石板路。路旁隨處可見翠綠的高大樹木,樹下是一棟棟石牆茅頂的“蘑菇房”,村裡婦女紡織、孩童嬉戲……阿者科村位於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地處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區,是5個代表性哈尼族村寨之一。

  嘩嘩的溪流穿村過巷,奔向村邊層層而下的梯田,一路淙淙流入田園,然后扎進山腳的江河。一旁的村民高煙苗出題考記者:猜猜這股水是從哪來的?

  水是從阿者科村后山上來的。沿著溪流溯源而上,經草野進密林,攀爬3個多小時后,來到東觀音山郁郁蔥蔥的水源地。高煙苗說,當地有個說法,“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哈尼族諺語雲:“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哈尼人敬畏、愛惜一草一木。“村裡對濫砍濫伐水源林零容忍。”高煙苗說。

  “哈尼梯田完美地反映出一個精密復雜的農業、林業和水分配體系”,這是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紅河哈尼梯田的評價。

  說哈尼梯田“精密復雜”並不為過。拿水量分配來說,當地長期沿用木刻分水法。

  “自古以來,哈尼人修溝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灌溉梯田。水溝開挖工程量大,需要農戶聯合一起挖,之后按照出資或投工多少核定每個村寨、每戶人家的分水量。”紅河學院哈尼梯田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紅榛教授介紹,分水選用板栗樹、黑果樹等堅硬木料,在上面刻出寬窄不一的凹槽,置於水溝分叉處,分流著子水溝的水量,投入多者水流大、灌溉足。

  山上大片森林是豐富的資源庫,山間村寨是生息繁衍之所,村寨下的梯田連綿不絕,水系貫穿其間,集自然與人文景觀於一身。“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元素同構的生態系統,印証‘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元陽縣梯田管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朱文珍說。

  紅河州法定的梯田保護范圍涉及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四縣,生活著哈尼族、彝族、傣族、漢族等世居民族。廣袤梯田孕育出的四季生產調、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樂作舞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高煙苗家裡出來,10多分鐘就走到了他家梯田。

  稻谷每年10月收割完畢,從11月到來年4月,是放水養田期——梯田土壤砂質成分高,一旦干涸容易崩塌﹔一家的梯田損壞,會帶來連鎖反應。為了保護梯田,村民每年秋收后都要修葺田埂。

  在田埂上蹲下,高煙苗一一指給記者看:這是小魚、螺螄,那是泥鰍、黃鱔正鑽進泥土,你再細數田邊的草類,有10多種……

  這方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的紅米稻田,本就是一個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梯田紅米只是統稱,其實有幾十個品種,不同的稻種栽一起才不容易得稻飛虱等病害,梯田邊留什麼草防虫,老祖宗也有規矩。”朱文珍說,“梯田彰顯了傳統農業的智慧。”

  面對活態保護課題

  因地制宜實施綜合治理

  哈尼梯田農耕有其獨特性:地塊層層疊疊、大小不一,難以機械化耕種,土地流轉不便大規模推開﹔在遺產區,種植品種和農藥化肥使用被嚴格控制……

  “保護和發展好這樣龐大且活態的遺產類型,我們面臨諸多課題。”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局副局長楊沙斗說,哈尼梯田既是風景區,也是生產區,還是生活區,是活態的遺產,每天有幾十萬人活動其中。

  梯田保護既是活態的,又是綜合的,涉及農林水、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文化旅游、綜合執法各方面。近年來,紅河州推動地方立法,成立以州長為主任、州級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四縣縣長為成員的哈尼梯田保護管理委員會,因地制宜實施綜合治理。

  在元陽梯田老虎嘴景區,13根防滑樁正夯進泥土,最深的有30多米。2018年6月,老虎嘴梯田觀景台右下方發生山體滑坡,損毀梯田170多畝。當年10月,當地開展“千名梯田兒女共守千年梯田”治理行動,1000多名當地村民志願來理水溝、鋤雜草、搬石頭,恢復梯田。朱文珍介紹,文物部門預計投入1900多萬元實施梯田地質災害治理。

  在紅河縣樂育鎮桂東梯田,5年前改種甘蔗、木薯的400多畝梯田,如今又恢復了稻作。針對哈尼梯田水田變旱田或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等問題,有關鄉鎮成立復耕工作組因戶施策。對無勞力的農戶,為其聘請農耕能手無償修復,或流轉給種田大戶種植、管理﹔對有耕種勞力的農戶,則無償挖翻、平整、灌水恢復后由其自種。截至目前,元陽縣恢復了515畝,紅河縣恢復了580畝。

  水是梯田的靈魂。現有梯田溝渠多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85%以上是土溝渠,遇到滑坡塌方易斷水變成旱地。另外,因資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並存,梯田的面積可能縮小。楊沙斗說,財政投資7000余萬元在遺產區建設水利工程,惠及農田灌溉和5萬多人安全飲水。

  朱文珍告訴記者,目前遺產區共有200多名傳統“溝長”,過去都是農戶湊谷子作為其日常管護溝渠的報酬,但因補償過低,影響“溝長”積極性,政府正籌資逐步把他們納入公益性崗位。

  森林是梯田的“天然水庫”。近年來,哈尼梯田遺產區植樹造林25萬多畝,申遺后森林覆蓋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達到70%。如今,遺產區有120多名護林員,日夜守護著茂密的森林。同時,建沼氣池、改節柴灶,推廣太陽能熱水器,降低當地群眾對薪柴的依賴。

  為保護遺產區村寨傳統風貌,近年來紅河州開展綜合整治84次,拆除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的建筑200多棟,還實施了15個村庄的污水和垃圾污染處理項目,投資1000萬元建起4個垃圾熱解項目,哈尼梯田核心區垃圾淨化百分之百覆蓋。

  朱文珍說,對應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元素同構,梯田保護也是系統工程,申遺以來,各級政府在保護上累計投入的資金不下15億元。

  2015年,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對哈尼梯田保護作出評價:贊賞締約國為推進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而形成的結構化措施,尤其是為提升當地農副產品價值、推動傳統實踐所作出的努力。

  守護農業文化遺產

  激發村民耕作積極性

  紅河縣寶華鎮嘎他村村民郭武六騎上摩托車,帶記者去他家的養鴨基地。一到嘎他村,眼前豁然開朗:四面青山圍住的窪子裡,小河彎彎流淌,片片梯田映著藍天白雲,三五農人正在悠然地放鴨子。

  這片養鴨基地以紅心鴨蛋出蛋率高出名,入冬之后直到犁地插秧以前,所產鴨蛋一半以上蛋黃呈紅色,腌制成的咸鴨蛋通紅冒油,供不應求。傳統上,嘎他村有“四好”:紅米、鴨蛋、茶葉和黃皮梨。如今最火的是鴨蛋,一枚能賣5元。

  嘎他村成立養鴨合作社后,郭武六擔任理事長。他說,之前村民不太會算細賬,也缺乏鴨蛋銷售渠道。“鴨子養了3年后進入產蛋高峰期,再往后就走下坡路,而村民養鴨常常一養就是七八年。”合作社指導社員科學養鴨並提供資金支持,還為貧困戶社員免費提供鴨苗。嘎他村820多戶村民,如今有200多戶是養鴨合作社社員。

  郭武六說,養鴨基地實施稻、鴨綜合種養,嘎他村的紅米也因此成為綠色食品,訂購價每公斤20元。他家2015年建了養鴨基地,2018年還辦了紅米加工廠,每年賣四五十噸紅米。“過去光種稻米,收益低,現在稻、鴨綜合種養每畝能收入六七千元。去年鴨蛋產量偏少,我們合作社仍賣了10萬枚,收入50萬元左右。”郭武六感慨,“保護梯田的希望在於讓村民多樣化增收。”

  高煙苗給記者算了筆賬:梯田紅米生長期200多天,畝產200公斤已算不錯,而梯田管理的傳統工序有20多道,挖地修埂、“三犁三耙”,以一畝地20個工算,種植稻谷其實虧本了。他說:“收稻谷最辛苦,從谷底背著六七十斤的袋子一步步爬上來,要用一兩個小時。”高煙苗成年后去外地的煤礦打工,寧願背煤也不背稻谷,因為礦上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元。

  在阿者科這個480多人的哈尼族村寨,曾有170多人在外務工,近在個舊、蒙自,遠到昆明和東南沿海城市。

  保護梯田,提高村民種田積極性是關鍵。“群眾是梯田保護的主體,這麼大規模的活態遺產,耕作就是保護。”朱文珍說。

  紅河州把紅米列為重點發展的農產品之一,2019年推廣紅米種植近16萬畝,畝產值由原來的不到1500元提高到2600多元。同時,紅河州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近20萬畝,畝產值近6000元,受益農戶5萬多戶。

  “梯田紅米的走紅,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賣紅米已經10年的元陽縣糧食購銷有限公司負責人沈鴻文說,頭3年是他經營困難時期,梯田紅米知名度打不開,還被消費者抱怨米不好吃。

  “紅米是老品種,營養豐富,但口感糙,最好兌著點白米煮飯。”沈鴻文解釋。如今,生長期長、產量低、賣相不好等特點,反而成就了“網紅品質”,“訂購的人越來越多,老品種煥發了新活力。”

  奧秘在於古法制作。記者在元陽縣糧食購銷有限公司碾坊裡看到,流水帶動碾米機,公司員工普正明祖傳的碾米手藝派上了用場。他把70公斤谷子倒入碾槽裡,反反復復脫粒兩個小時,又搖動風車吹掉谷殼米糠,變成了50公斤大米。

  梯田米受到大城市客戶追捧,供不應求。公司和農戶簽約,以每公斤6元保底價收購紅米。如今,訂單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其中1/3的梯田裝了攝像頭,消費者可以在手機上看梯田耕種直播。沈鴻文認為,如果每公斤收購價再提高一兩元,農戶種紅米的積極性就會“越過搖擺點”,而這一兩元要靠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來實現。

  目前,元陽縣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已封頂,今年春節將上市深加工產品:紅米酒、紅米茶、紅米餅干……“梯田隻有這麼大,要擦亮‘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沈鴻文信心滿滿。

  旅游開發堅持生態優先

  讓哈尼古歌唱出新韻

  過去,從昆明開車去元陽、紅河要六七個小時,梯田旅游受限。如今,一路串起紅河、元陽的元蔓高速公路即將通車,元陽民用機場建設正快步推進,紅河州南部旅游迎來新機遇。

  地處紅河縣寶華鎮的蘇紅古寨,位於撒瑪壩梯田上方,現在每天都有上百人在這裡施工。

  2016年,昆明一家公司與紅河縣簽署協議:以文旅融合激活蘇紅古寨。公司現場負責人趙信鬆說:“高速公路和機場即將連通起撒瑪壩梯田,機遇來敲門了。”

  需要破解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梯田旅游該如何適度開發。比如,用水從何而來?山地污水處理怎麼解決?梯田風貌如何保持?當地農民如何共享旅游發展紅利?

  正在適度開發的蘇紅古寨,秉持的是“植入融入”理念:所有建筑都落在原有宅基地上,保留村寨原本的水系、道路等,能修復的房屋不新建,新建的要遵循當地建筑樣式風格。

  “我們堅持保護優先,力促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永續利用。梯田旅游開發首先要符合生態要求,這需要轉變思路、創新機制。”紅河州委書記姚國華說。

  幾年前,阿者科哈尼族傳統建筑“蘑菇房”在逐漸減少,拆除后改建成了鋼筋水泥大房子。如今,“蘑菇房”又變成了寶貝。

  2018年6月起,元陽縣和中山大學合作,推出“阿者科計劃”,增強群眾參與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努力實現旅游開發、群眾受益和古寨保護共贏。團縣委副書記王然玄被派來和中山大學團隊一起,駐扎在阿者科,被村民稱為“旅游村長”。

  培訓村民上崗接待游客,配合修繕傳統民居,整改村內公廁環境,水碾房、織布機等老物件又活了……2018年9月,負責阿者科項目運營的公司成立,高煙苗任法人代表。接著,公司推出生態徒步、織染布、野菜採摘、哈尼家宴、磨豆腐、梯田捉魚等17種體驗活動,讓游客體驗哈尼風情的山居生活。村裡的老人輪流教游客紡線、織布,半個小時可賺30元。一些村民還為接待外國游客而學起了英語。

  “公司收益按三七開,三成用於公司運營,七成分給村民,激勵他們耕種好梯田、保護好‘蘑菇房’。”高煙苗介紹。

  中山大學學生許揚來阿者科村5個月了,她在公司負責團隊接待、教村民使用電腦等工作。“剛來時,一些村民不善於與游客打交道,語言不通,有時還需要小學生做翻譯。如今,他們紛紛加入到帶游客抓魚、染布、摘野菜中來。”許揚說。

  “村民變了,但村寨的風貌和味道沒變。”王然玄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阿者科逐漸成為現實。

  如今,高煙苗的“紅稻農家”餐館經營得有聲有色,還在“蘑菇房”裡辟出4個房間准備開民宿。他已拿定主意不再回煤礦干活。

  “群眾對梯田有感情,一有發展機會,大家都願意回來。”朱文珍說。

  為保護好哈尼梯田,紅河州一手抓工程建設和環境整治,一手抓發展規劃、文化傳承等“軟件”,著力挖掘整理、傳承展示哈尼古歌、農耕技術、節日慶典、歌舞服飾、生態美食等。

  得知自己又要去縣上參加文藝排練,元陽縣沙拉托鄉經營民族服裝的李術優趕緊把家裡的活忙完。她打小就愛唱哈尼歌,上山砍柴唱,打豬食也唱。

  李術優和閨蜜羅們妹在鄉上成立了一支業余文藝隊,跳樂作舞,唱多聲部民歌。文藝隊現有6人,有開歌廳的,也有開餐館的,都是興趣相投的姐妹。10多年前,她們曾經拉起過一支20多人的文藝隊,后來,隊員們陸續外出務工,文藝隊就散了。現在,6個姐妹堅持每天排練兩個小時。“我們被請去北京、杭州、成都表演,說明唱山歌也能見大世面!”李術優鼓勵大家。

  眼下,李術優正在申報紅河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每周四最后一節課,她和羅們妹都會到沙拉托中心小學教孩子們唱哈尼歌、跳哈尼舞。

  “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我們兼顧經濟與生態、開發與保護,讓哈尼古歌唱出新韻。”姚國華說。

  秋收后入冬,梯田放水休養,哈尼族群眾也迎來傳統佳節“十月年”。人們穿上盛裝,載歌載舞歡慶。青山為台,白雲報幕,悠長的哈尼古歌飄蕩在無垠梯田上——

  “冬天是春天的母親,冬天老了,春天就長大了……”

  “春天飛來白鷴鳥,把紅米種子撒在梯田上,秧姑娘就出生了……”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9日 第 13 版)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