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高原上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陸培法

2021年01月27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雲貴高原上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黃權(左)入戶動員村民異地搬遷。

  劉園(右)在進行消防安全檢查。

  姚聰學(右二)在群眾家裡了解情況。

  石廷滿(左)和群眾拉家常。

  雲貴高原的大山深處,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許多新時代的年輕人,帶著青春的蓬勃氣息,走出黨政機關、央企大廈,奔赴這裡,發光發熱,譜寫出了一曲曲時代新篇。

  日前,記者走進雲貴兩地大山深處,採訪了多位扎根貧困山區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村民親切地喊他“赫爬書記”

  記者採訪的第一站是雙米底村。這個村子坐落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上帕鎮的一處半山腰上,海拔2100米,被碧羅雪山環抱。

  駐村第一書記黃權向記者介紹說,雙米底村雖然離縣城不算太遠,但貧困發生率一度達到58.23%,在整個福貢縣也是排得上號的貧困村。

  9年前,黃權被中交集團派駐到廣東省大埔縣茶陽鎮廣陵村扶貧。他帶領村民開山種柚,僅用了3年時間,便讓村民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路。

  隨后,黃權又馬不停蹄奔赴脫貧攻堅前線,來到了離家2000多公裡遠的雙米底村。

  一有時間,黃權就往群眾家裡跑,和他們一起圍著火塘燒包谷吃,幫村民一起鏟豬糞牛糞……漸漸地,村民看到他后都熱情地與他握手,還邀請他有空到家裡去坐坐、聊聊天。

  哪家孩子輟學,哪家在哪裡打工,哪家收入不達標,哪家有重病患者,就連哪家在縣城哪個攤位賣菜,他都一一記在心裡。

  黃權還努力學習傈僳語,幾個月后學會了一些日常用語,村民親切地喊他“赫爬書記”(漢族書記)。

  摸清了底就開始“對症下藥”。脫貧離不開發展產業,黃權邀請農業技術專家進村“把脈”,根據專家意見,將雙米底村紅花花椒項目調整到上帕鎮產業規劃之中。

  “都是3年苗,還包種植、包管理,一畝地政府給你掏4000塊錢,你在自家地裡種自己的花椒,還給你發工資呢。”黃權幫村民簡單算了一筆賬。

  有村民擔心花椒銷路不好,他就耐著性子細心解釋:“怒江州正在大力發展綠色香料產業,中交集團投資建設怒江綠色香料產業園,花椒肯定不愁賣。”黃權的話像是一顆“定心丸”,讓村民們放下包袱安心種植。

  2020年底,全村花椒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黃權盤算著,每畝花椒地產約100斤的干貨,按現在每斤40元左右的價格計算,每畝地有4000元收入。

  除了花椒,黃權還幫助村民進行草果種植。從之前的土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到現在的花椒、草果等經濟作物,雙米底村正在經歷一場村民致富巨變。

  僅僅半年時間,黃權在雙米底村共完成了45個扶貧項目。一個個指向明確、內容具體的扶貧項目讓這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漏風漏雨、污水橫流的簡陋養殖圈換了新顏﹔農戶門前裝上了太陽能燈﹔14.5公裡戶間道路將幾個村組緊緊相連,戶連戶、村道連大道,新的鄉村公路串聯起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跟著黃書記干就一定能致富!”村民仁普葉開心地說。

  他成了地道的“村裡人”

  怒江大峽谷最北端一個行政村叫秋那桶村,位於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記者到這裡採訪,隨處可見峽谷與急流,適合耕作的土地奇缺,對外交通更是艱難。

  秋那桶村裡一共有10個村民小組,村裡有百十來戶人家,高高低低、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坡上。

  2018年10月,姚聰學由中交集團選派擔任秋那桶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在離家3000多公裡的地方,兩年多的時間,他成為了一個地道的“村裡人”。

  為了解村子裡基本情況,查找脫貧攻堅的“短板”,姚聰學每天進村入戶,早出晚歸,奔走在村子裡大大小小的坡路上。

  有一次,他和工作隊員到石普小組走訪,遠遠聽到屋裡頭一家人在討論著什麼。在當地干部的翻譯下,他了解到,原來是女兒才英考上了大學,學費是向親戚朋友借來的,一家人正在為才英的生活費而發愁。

  才英父親患有癲癇病,全家僅靠繼母在土裡刨食掙的一點兒錢維持生活,平時的開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才英的事使姚聰學心裡很難受。他知道,貧困家庭考出個大學生不容易,特別是在深度貧困的秋那桶村,如果才英因生活費而影響學業就太可惜了。

  第二天,姚聰學聯系了中交集團的同事,同事齊昌軍願意資助才英每個月500元生活費,幫她完成學業。

  怒江州山多坡陡,秋那桶村更是如此,靠種地沒法脫貧致富,必須謀劃產業發展。姚聰學走訪后發現,秋那桶村民一直有制作民族毯子、石板,壓榨核桃油、漆油,編織手工藝品的傳統,但相對原始和分散,受場地、業務、銷售渠道等制約,無法形成產業效應。

  於是,姚聰學鼓勵村民彭德軍成立了秋那桶創福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方面讓群眾自己能夠積極參與到脫貧攻堅中,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讓怒族、藏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得以保留和傳承,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學習手工藝。此后,姚聰學便多了一個身份——銷售員。一有機會,他就推銷秋那桶村傳統手工藝品。

  如今,他這位說普通話的“外人”,早已成了秋那桶村老百姓心中的“自己人”,“有困難找姚書記”也是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

  村裡來了位“五棲書記”

  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古州鎮三盤村採訪並非易事。一路上,記者坐的車子沿陡坡盤旋而上。

  一下車,美景迎面而來:三盤村雲霧縈繞,古樹參天,綠意盎然。吊腳樓若隱若現,宛如人間仙境。

  石廷滿是黔東南州人民政府辦公室下派的駐村第一書記。到崗后,她發現,自己其實是“五棲書記”——除了是駐村第一書記外,還兼任三盤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駐村工作組組長、網格員、結對幫扶干部。

  苗寨飲水難,這是石廷滿駐村后的第一個感受。每天天一亮,石廷滿就要到村口水井去挑水,然后一步一個台階抬水爬山,那種艱難,隻有經歷了才能體會得到。石廷滿抬水常常遇見村裡的老人,大家夸贊她:“石書記,你比我們村裡的媳婦還勤快喲!”

  為解決村寨飲水難題,石廷滿申請到156萬元資金,對原有漏水的水庫進行加固,並在三盤村路邊增設了兩個共300多立方米的鋼架調節水池。

  用水問題解決了,用電問題又提上了日程。村裡用電極不穩定,下雨打雷就停電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一停就是一兩天。

  在石廷滿的謀劃下,三盤村指揮所對全村進行電網改造,重新規劃線路,增加變壓器,確保村民用電安全穩定。

  三盤村小學原本在村子的中部,是個老舊的木質危房,經常是外面下大雨,教室下小雨,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場所也沒有。經過幾番努力,石廷滿找來了資金,將學校重新修繕,還給學校配備了廚房。

  對每個村民,石廷滿都很關心。在一次走訪中,石廷滿發現村民康田剛在用吸管吸食稀飯,一問才知道,康田剛患面癱已經一個月了,到縣中醫院治療一周后效果不明顯,現在隻能靠吸管吞食稀飯以補充營養。

  “必須要進一步治療!”石廷滿告訴康田剛,再這樣拖下去病情還會更嚴重。於是石廷滿聯系了黔東南州中醫院專家,並將康田剛帶到州首府凱裡接受針灸治療。一周后,康田剛出院了,因為有農合報銷,他隻花了幾百塊錢的醫療費。出院后的康田剛,逢人就說是石書記救了他。

  吳老生和余老常兩口子,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是石廷滿經常關注的對象。

  2020年5月的一個晚上,石廷滿走進吳老生的家門時,老人激動地拉著她的手說:“兒子去北京打工了,走之前,手抄了你的電話給我,說有事找石書記”。石廷滿是個堅強的女子,聽到老人的話,不禁心裡一熱,淚水潸然。

  人在三盤,心在三盤。石廷滿駐村已兩年多,在她的心裡,三盤村早已是第二故鄉。

  孩子們有了知心“大姐姐”

  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平江鎮巴魯村有7個自然寨,9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592戶2165人,多民族混居,自然寨分散,居住環境復雜。

  在這個村子裡,一個眉目清秀的姑娘經常拿著一張“民情地圖”串寨入戶。她叫劉園,是榕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一名侗族干部,2019年11月到巴魯村擔任網格員。

  網格內有70戶293人,劉園用一個月的時間挨家挨戶了解情況,並對照相關扶貧政策進行研判。通過拉家常,她盡力摸清網格內每家每戶的詳細情況。

  “小劉呀,家裡油茶種植補貼款沒到呀,這個月低保金發了沒有呀?”

  “小劉,快來!家裡今天有好菜,你來跟我吃飯哩……”

  如今,村民越來越信任和依賴這個網格員,大事小事總要跟劉園叨嘮一下,聽聽她的意見。她的話群眾愛聽,也願意聽。

  有一天,劉園一如往常地挨家走訪。突然,一個小女孩闖進她的視野,臉凍得通紅,腳臟兮兮未穿鞋。劉園喚她過來。小女孩叫歐幫運,是劉園網格內的貧困戶,從小失去母親,父親患精神病,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小女孩的樣子刺痛了劉園。為更好地幫忙村民,劉園加入了榕江愛心資助團隊,為貧困兒童捐贈助學金。她還動員朋友及社會人士為巴魯村貧困家庭籌集生活物資,幫助他們解決衣食、醫療、住房問題。

  工作之余,劉園經常把村裡留守兒童叫到一起,幫他們輔導功課,帶他們跑步,跟他們講自己的生活,聽他們述說孩子間的“小秘密”。孩子們對這個網格員又敬又愛,親切地稱呼她“大姐姐”。

  72歲的楊新華是巴魯村的五保戶,沒有勞動能力,居住環境較差,村委無數次動員他入住敬老院都被他拒絕。

  劉園經過幾次入戶與老人談心,了解到,楊新華不願去敬老院,是害怕到陌生的環境,不再有人去看望他了。劉園勸說他:“你年紀大了,行動不便,現在國家政策可好了,你到敬老院有人負責煮飯給你吃,有人負責給你洗衣服,還有其他老年人一起看電視、聊天。我在村裡每天工作雖忙,但我會每個月都去看望你的,好不好啊?”

  最終,楊新華答應到榕江縣敬老院生活。看著良好的生活環境,楊新華露出滿意的笑容,拉著劉園的手說,“你要記得來看我”!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園用真情和行動,換來了村民的真心,成為了他們“最信任的人”。現在,不管何時遇到劉園,村民都會熱情地跟她打招呼。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