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讓化石“講述”生命演化的故事

2021年01月25日08:5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讓化石“講述”生命演化的故事

“澄江化石個體小、不直觀,而且寒武紀年代久遠,相關的知識對大眾來說顯得‘高冷’,因此我們放棄了單純直接展示的想法,而是以‘講述宏大的生命演化故事,突出澄江化石的重要位置’為基本陳列主題,全景式展示地球生命演化過程。”談到為建設眼前這座博物館所作的探索,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館長陳泰敏告訴記者。

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大廳,迎面是一道由埋藏化石的岩層拼接而成的化石牆,足足有兩層樓那麼高,岩壁中可以尋到化石的身影。“這是埋藏澄江化石的地層復原,我們所處的位置是18平方公裡的化石遺址的一部分,因此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建在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陳泰敏介紹。

自1984年7月1日被首次發現以來,澄江化石地先后挖掘出20個門類、280余種寒武紀珍稀動植物化石,幾乎所有現生動物門類的祖先都能在這裡找到,被國際科學界譽為“古生物聖地”和“世界級的化石寶庫”。2012年7月,中國澄江化石地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投資6.3億元、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內,收藏著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標本6萬余件,其中澄江生物化石約5萬件。根據參觀導引圖示,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的一層展廳主題為“生命大爆發”,講述澄江化石及其在生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二層主題為“生命大演化”,講述地球生命長河中曾經存在過的生命遺跡和澄江的地質歷史變遷﹔三層主題為“生物多樣性”,展示由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捐贈的來自非洲、美洲的標本,以及草原、雨林、極地、濕地等動物生活場景。

“這是我們的鎮館之寶‘鳳嬌昆明魚’——地球上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可清晰看到大腦、心臟和脊椎,已經具備了今天人類身上基礎器官的構造。它的發現為解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提供了重要証據,為‘從魚到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陳泰敏隆重推介。

不遠處,講解員正帶著一群學生參觀。“我們所處的海底隧道,模擬還原了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海洋中生物生活的情景……”話音未落,寒武紀時期的海洋霸主——一條體形碩大、五彩斑斕的奇蝦就從大家頭頂“游過”,引來學生們一陣驚嘆。

“這條OLED寒武紀海底隧道採用高清數碼技術復原了寒武紀時期的生態系統。”陳泰敏介紹,博物館除了使用低反射玻璃展櫃、恆溫恆濕系統等技術設備對展品進行保護外,還採用柔性屏、透明屏、高清LED球型屏、VR、智能體感互動等前沿科技手段,配合200多個多媒體視頻,包括化石物種復原、脊椎的演化、地球故事等內容,為大眾提供有趣的視聽體驗,讓化石“活”起來,把生命演化的故事“講”出來。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於2014年2月開工建設,包含博物館主館、球幕影院、游客接待中心、科研中心、研學中心和文化創意中心等。2020年8月10日向公眾免費開放以來,僅僅5個多月,主館的累計參觀人數就達40余萬人次。

“通過這些陳列與演示,我對人類自身的由來和生命的演化有了更深入、直觀的認識。眼下,人類正面臨嚴峻的疫情挑戰,這也讓我深刻體會到,隻有保護好地球、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我們人類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一位雲南本地游客如此表達自己參觀后的感受。

5億年很遠,澄江化石地很近。它不僅是一組不朽的生命密碼、一本神秘莫測的無字天書,更是一部關於地球生命的壯麗史詩,值得人們去細細觀賞、品讀、體悟。“無論是脊椎動物從魚到人的演化,還是節肢動物從撫仙湖虫到昆虫的演化,都是寒武紀大爆發形成的這棵‘地球動物譜系樹’開枝散葉、不斷演化的結果。每一個生命演化故事的背后,都隱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朽思想。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向更多人傳遞‘生命之歌會永遠傳唱’的理念。”陳泰敏表示。(張蕾)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