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塞上 律師一家捐資助學17年

 

2021年01月15日08: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情暖塞上

30多年前的一個傍晚,在西北貧困地區念書的劉啟敏,因為看書時老師專門為她點蠟燭照明而感到高興。“老師看我學習好才點的蠟燭,可比冒著黑煙的煤油燈洋氣多了。”2018年春天,劉啟敏和丈夫張鵬峰為母校興仁中學捐資300萬元建成了圖書館,寬敞的自習室、先進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和諸多圖書,成了師生們心中最溫暖的所在。

17年來為故鄉學子捐資助學500萬元的張鵬峰、劉啟敏夫婦,卻幾乎不跟受助學生聯系。他們希望這些年輕人眼光向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如果想報答,就把善心留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吧。”

幾十年不變的是“靠讀書改變命運”

上世紀70年代初,張鵬峰和劉啟敏生活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興仁鎮周邊農村,10多歲時,兩人在鎮上唯一的中學——興仁中學度過了6年時光。和大多當地孩子一樣,他們盼望著從這裡考出去,找到好工作,領工資,改善全家人的生活。

回想起來,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這所被夫婦倆戲稱為當地“最高學府”的學校,條件十分簡陋——從村裡上下學路途遙遠,大部分孩子需要住校﹔吃飯靠從家裡帶黃米、咸菜交給食堂解決﹔學校的教室和宿舍都是平房,學生晚上睡大通鋪,每個人分到的床板隻有一尺來寬,“要是誰上個廁所回來,位置就沒了,得硬擠上去。”

但當時,家家戶戶的條件差不多,誰也沒覺得有多苦。校長、教師都是本地人,深知教育對孩子們的重要性,都盡心盡責、兢兢業業。教政治課的李校長平時不苟言笑,他給劉啟敏卷子上寫的一句“你本來可以更好”,讓她記了30多年。“那時毗鄰的甘肅會寧是有名的‘狀元縣’,老師說,他們的學生住的是窯洞,而我們還有校舍,以此鼓勵我們好好讀書。”

劉啟敏記得,一位學長告訴她自己高考沒考好,打算回老家當農民。“當時我正在地裡收麥子,大太陽干晒著,天上一點雲彩都沒有。我就躺在那兒想,如果不好好學習,后半輩子隻能年年夏天在這兒晒太陽。”

后來,劉啟敏、張鵬峰和其他不少同學在李校長和老師們的教導下,通過高考從農村走了出去,她學醫,他學法。而那位沒考好的學長,通過補習復考也改變了命運,后來成為事業有成的律師。去年夏天,張鵬峰的女兒回老家體驗摘枸杞,累得直感嘆:“還好我爸當年出去了,不然我得年年在這兒摘枸杞。”

如今,興仁中學“舊貌換新顏”,泥巴地換成了標准化運動場,平房變成了樓房,住校生有了營養午餐,住宿條件也大為改善。但伴隨城鎮化進程,這所已有60多年歷史的鄉村中學面臨全新挑戰。受經濟、教育條件和人口結構等的影響,學校撤掉了高中部,僅剩的初中部服務鄉村學生的使命更加艱巨。

校長黃國棟坦言,現在升高中相對較難,不少家長會選擇將孩子送到縣城讀書。留在鎮上讀書的孩子大多家境貧寒,他們用著父輩外出務工或種植枸杞、硒砂瓜的辛苦錢,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得。特別是一些“四類”困難學子(即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記者注),他們心裡“靠讀書改變命運”的想法更加強烈。

2005年,黃國棟到上海出差,張鵬峰夫婦知曉后,主動邀請他到家裡吃飯敘舊,了解到黃國棟正在申請資金給學校建教學樓。“黃校長不是我們當地人,卻有心振興我們的母校,我倆覺得有余力了,就要出一份力,便商量為母校設立獎學金。”從3年5萬元開始,這項獎學金隨著現實情況調整金額,一直堅持到現在。

此外,夫婦倆還“一對一”幫助寧夏當地成績優秀但家庭貧困的高中生、大學生上學,截至目前已有20多位。

善良皆有來處

高一升高二的暑假,張鵬峰、劉啟敏參加了學校安排的西安之行,這段“見世面”的經歷,給少年時的他們種下對大城市的向往。大學畢業后的張鵬峰回寧夏當了一年公務員,后來以優異成績通過律師資格考試,1994年在寧夏當起律師,4年內,業務量進入當地律師前三甲。

此時,在旁人看來已在家鄉打開一片天地的張鵬峰,卻認為自己提前遭遇了“職業天花板”,他決定去機會更多的大城市闖一闖。2000年初,張鵬峰夫婦辭去工作,帶著3歲的女兒張文奕搬到上海。

在家人的關心、幫助和自己的不懈奮斗下,張鵬峰第二年就在事業上立住腳跟,並於2005年創辦了上海中夏律師事務所。在上海的這20年,張鵬峰代理過多起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法治事件,目前還擔任上海市律師協會監事長、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律顧問等職。

離家千裡,沒有斬斷他們對家鄉的牽挂。張鵬峰一家每年至少回興仁鎮兩三次,曾在2003年出資對村裡一處小學教學點進行改造。2015年,他們一次性向寧夏希望工程捐助了330萬元,其中300萬元用於為興仁中學建圖書館,30萬元資助海原一中設立兩個“宏志班”。

這些年,做慈善已經成為兩人的生活習慣。去年年初,由136位醫護人員組成的上海醫療隊在除夕夜馳援武漢。幾天后,張鵬峰在律所倡議募捐,帶頭捐款100萬元﹔一天之內,全所捐款136萬元,並很快平均給到每一位醫護人員的賬號裡。

張鵬峰說:“第一批去武漢的是最艱苦、最危險的,我知道國家以后一定會給他們很高的榮譽,但在那個關口,我想給他們心理安慰,知道有人惦記他們。”

2019年,張鵬峰夫婦還發起“塞上驕子滬上行”夏令營,從寧夏4所中學挑選成績優秀的新高二學生,安排他們參觀上海的著名景點,交大、復旦校園,騰訊公司,律所等地。好幾個去過的學生告訴黃國棟,上海的夜景真美、大學真漂亮,他們也要好好學習,以后考到大城市。

建筑面積1500多平方米的鵬峰希望圖書館於2018年落成,是學校裡最漂亮的一棟樓。住校生晚上來自習,走讀生也常來借書、找資料。疫情期間,圖書館還成了老師們的電子備課區,借助其先進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學生們的功課一點兒沒耽誤。

黃國棟說,自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每年的開學典禮與畢業典禮,他都會選在鵬峰圖書館前面的廣場召開。“這是最好的一種宣傳。原本孩子們喜歡抱怨,覺得自己前途渺茫,但現在他們至少知道,有人同樣出生在農村,條件艱苦,卻能靠自己的努力成長成才。”

請盡情生活,把報答的心留給更多人

無論是對母校的學生,還是單獨結對的孩子,張鵬峰夫婦對他們的學習成績、職業道路都沒有明確的期待。他們希望這些年輕人按自己的意願去盡情生活﹔如果有余力,就把報答的心留給社會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平日裡,兩人盡量避免和受助學生聯系。“我不求回報,不需要任何孩子來惦記我。人要往前看,過去的事不用再講。”劉啟敏說,他們明白越是家境不好的孩子,越是自尊心強、不想讓別人知道,所以他們不是資助,都是獎學。

有位成績優異的學生高考后選擇了英語專業,卻發現自己在大學裡成績不如城裡孩子,畢業后也沒有按對口專業當中學英語老師,而是去了房地產公司。“我不覺得遺憾,他從事房地產銷售可能比當老師更適合。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和經歷,肯定比從農村出來打工好得多。還有好幾個考上二本的孩子,也沒說非得讓人家考一本,隻要努力就好了。”劉啟敏說。

他們的女兒張文奕告訴記者,父母平時教育自己時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你讀書是為了你自己,不是我們。”張鵬峰說,他們希望孩子未來不一定要有多大成就,但必須有“善良”這種最可貴的品質。

2017年9月,在上海交大法學院讀大三的張文奕得知父母國慶節要回老家探親,便決定傳承父母的慈善行動,拿出自己多年來積攢的壓歲錢和獎學金,在興仁中學設立“文奕回族女童專項獎學金”,該獎學金連續實施5學年,每學期為學習優秀、品行優良的回族女生各發放獎學金500元。在回老家參加一次獎學金頒獎典禮時,學妹們給張文奕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積極陽光。

黃國棟解釋說,受傳統觀念和經濟條件影響,過去一些回族女孩容易在中學階段輟學,這項獎學金既能補貼家用,也增強了女孩們“靠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心和決心。事實上,張鵬峰一家大額捐助回族學生,曾不被老家一些親戚所理解。但他們的觀念是,盡可能多做些促進民族融合的事,哪怕隻能影響身邊少部分人。

去年夏天,張文奕碩士畢業后在律所上班,在媽媽的“牽線”下,她也開始了結對助學回族女童的旅程。小姑娘通過母親的微信主動跟張文奕聊天,介紹了家裡人、發過自拍。“她告訴自己要好好讀書,還很可愛地承諾會發奮圖強,考好每一次考試。”張文奕說。

張鵬峰的義舉同樣帶動興仁中學的教師們用心用情辦好鄉村教育。黃國棟說,包括他在內的每位教師,但凡對工作稍有懈怠,走在校園裡心上都慚愧,不知道怎麼面對支持學校發展的熱心校友和社會群體。有了這種激勵,近年來,興仁中學的升學率穩中有升,甚至有原本進城讀書的孩子再次轉學回鄉。

在生活上,老師也像家人一樣關心學生。“有人給孩子買文具、添衣服﹔晚上上灶(住校生晚上在校吃飯——記者注)要花錢,老師們就時常觀察哪個孩子有困難,100元、200元地偷偷添進去。”黃國棟說,還有幾名老師是10多年前的受助學子,現在回校工作,自發將愛心延續下來。(魏其濛 王豪)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