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結構調整助力撫仙湖生態環境保護

2021年01月08日11:05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煙后輪作種植蠶豆。(楊江南 攝)

人民網澄江1月8日電  (符皓)藍天白雲下,波光蕩漾,水清如鏡,這是雲南撫仙湖的秀美風光。

撫仙湖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湖長約31.4公裡,湖最寬處約11.8公裡,水域面積約216.6平方公裡,最大水深約158.9米,平均水深約95.2米。

公開數據顯示,撫仙湖是中國內陸湖泊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資源總量佔中國湖泊淡水資源總量的9.16%,是滇池的13倍、洱海的7倍、太湖的4倍。

不光蓄水量,長期保持的Ⅰ類水質,也在中國的湖泊水質中名列前茅。

“撫仙湖徑流區特別是壩區常年種植蔬菜,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加劇,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刻不容緩。”雖然水質良好,但作為撫仙湖保護責任主體的澄江市不敢掉以輕心,通過組織專家調研,梳理出了撫仙湖水質保護存在的隱患。

為此,根據雲南省委撫仙湖綜合保護治理工作專題會議精神,按照玉溪市委、市政府的保護撫仙湖“雷霆行動”要求,澄江市搶抓“輪作休耕試點”和“大規模國土空間綠化行動”機遇,以保護撫仙湖Ⅰ類水質為核心,打造撫仙湖綠色經濟特區,全力削減農業面源污,對撫仙湖徑流區5.35萬畝的土地實施了土地流轉休耕及種植結構調整。

煙后輪作種植綠肥。(楊江南 攝)

種植結構調整,如何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採用‘生態+種植標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建設2萬畝綠色優質煙葉輪作基地。”2018年2月,澄江市(時為澄江縣)發布了《撫仙湖徑流區土地流轉休耕輪作發展生態農業實施方案》,結合當地為烤煙主產區的實際,將發展生態煙葉種植作為種植結構調整的主要發展方向。由紅塔集團聯合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在澄江撫仙湖徑流區開展綠色煙葉生產技術研究。

據介紹,在澄江撫仙湖徑流區開展生態煙葉種植,紅塔集團以高端煙葉定制生產科研項目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工業主導作用,緊緊圍繞品牌需求做原料,不斷豐富“煙田第一車間”內涵,開展高端煙葉定制生產研究與技術集成推廣應用,以達到穩定核心煙區、穩定煙農隊伍、提升煙葉質量目的。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則根據烤煙生長發育的養分需求規律,以提高養分利用率和減少氮磷排放為目的,推動實現了化肥直減、水肥一體、有機替代和綠肥改良“四位一體”的烤煙養分精准調控技術。

試驗下來,生態煙葉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成果喜人。

“通過技術的集成應用,可減少化肥用量22.5%,氮、磷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平均減少17.2%。”據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陳華介紹,通過科學的輪作種植、養分調控、技術優化等關鍵核心技術的集成和示范,改良了土壤質量,減少了農藥化肥用量,削減了氮、磷等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提高了土地的綜合效益。

“核心示范區烤煙病害發生率較其他大面積生產區域明顯降低,煙株長勢長相良好,群體整齊一致。煙葉產量平均提高15.6千克/畝,上等煙比例提高3.2個百分點,均價每公斤增加2.23元。煙葉油分得到明顯改善,外觀質量逐年提升,煙葉內在化學成分趨於協調,雜氣和刺激性明顯降低,口感特性明顯改善。”紅塔集團原料部高級農藝師趙文軍分享了生態煙葉的種植成果。

據介紹,截至2020年底,澄江已在撫仙湖徑流區建成烤煙核心示范區500余畝,技術集成推廣應用3000余畝。煙后輪作種植蠶豆1500余畝,種植綠肥1100余畝。

趙文軍介紹,明年將進一步鞏固和拓展研究成果的集成和示范應用,強化科技支撐,不斷拓展高端煙葉定制生產的內涵和外延,切實提升澄江撫仙湖徑流區的煙葉生產技術水平,彰顯煙葉品質特色,保障紅塔集團高端品牌原料需求。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