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士比我還像農民。”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老窩鎮老窩村村民張李榮眼中,隔三差五就會下田指導他們種植的李進學,不像一名博士,而更像是村裡鄰家的大哥。2020年,在李進學的帶動下,老窩村村民一起“拼”出了337畝的現代化橘園,把石頭山變成了花果山。
李進學出生於1981年,他衣著朴素,喜歡穿運動鞋。因為常年下田,臉色黝黑,皮膚很粗糙,加上不戴眼鏡,如果不了解他的科研背景,確實很難將他和博士的身份聯系在一起。他的柑橘團隊同事和老窩村的百姓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實干”。
但就是這位看上去有點“土”的“實干人”,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手把手示范,做給村民看,帶著農民干,建成了遠近聞名的“多多橘園”,讓老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專家團隊因修剪枝丫與村民起沖突
老窩村地處偏僻,位於橫斷山脈南端的滇西縱谷區,群峰林立,村裡幾乎沒有完整的大片土地,全部零碎地分散在大山之間,人均耕地僅為1畝。
“那時候村裡種的都是包谷、麥子,村民辛苦辛苦種一年,收入也就近千元,年輕人基本都去周邊城鎮打工,村裡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左雪鋒說。
作為村黨總支書記,左雪鋒一直想改變村裡貧窮落后的面貌,奈何一沒資金二沒技術。去年2月,雲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黨委書記李進學,按照省委統一安排,來到怒江州瀘水市老窩鎮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
李進學是一位農業專家,他主要從事柑橘、百香果等雲南高原特色水果的研究。來到老窩鎮工作的第二天,他就扎到了老窩村的田間地頭。
李進學發現老窩村年溫差小、日溫差大、積溫高、光照強,適合種植熟期錯季的特色柑橘品種。“其實這裡的氣候很適合種柑橘,但是當地的百姓種植方法還很原始,有的種苗帶毒,有的缺乏科學修剪,病虫害還很嚴重。”李進學說,不換品種,不改進種植管理技術,農民群眾再怎麼努力,也種不出好果子。
老窩鎮原黨委書記張瑞榮是一名基層老黨員,對於這些問題他同樣憂心忡忡,如何給當地找一條致富路是他一直揪心的問題。他問李進學:“有沒有信心解決這些問題?”李進學很有信心地說,“沒問題”。
不過,基層工作的復雜還是超過了李進學的想象。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經所黨委書記李進學(中)指導村民科學種植。穆功 攝
在老窩村龔師傅家的沃柑地裡,李進學剛剛要對果樹進行修剪,村民就著急了,一位村民說:“這樹長了好幾年才長這麼大,怎麼現在就要直接剪呢?”
李進學嘗試跟村民們講道理,講解知識,但奈何村民們聽不懂,也不理解。他們覺得李進學是那種“指導一下就走”的科研人員,沒有人管后續的話,他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種好柑橘,而且可能還不如以前。雖然李進學態度誠懇,但窮怕了的村民始終沒有完全信任李進學。
“后來我教他們如何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水等,說再多老百姓也都難聽進去,我保守測算的是2年后就可開花挂果,3年畝產可以達到4000斤,村民反而覺得我在吹牛。”李進學說。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李進學認為,要想讓老百姓相信自己,必須要找一個帶頭人,種出實效來。村黨總支書記左雪鋒是村裡的能人,李進學多次勸說左雪鋒,並帶著左雪鋒前往自己的實驗基地調研。
左雪鋒說:“李博士務實的態度打動了我,我相信他是一個干實事的人,雖然這個果園的投資要四十多萬,我東拼西湊壓力很大,但我覺得跟著他這個果園能干成,我干成了,村民就都會來試,我們村就有致富的希望了。”
把現代化橘園搬進大山
李進學深知,有了示范者,還要爭取更多資金的支持,才能讓村子加速發展。2019年7月,拼多多扶貧助農工作小組來到瀘水市。在李進學的牽線搭橋和多方協調下,2019年8月,拼多多與瀘水市老窩鎮政府合作設立橘櫞扶貧示范項目,該項目地處怒江峽谷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吸納132戶建檔立卡戶成立扶貧專業合作社,並聯合雲南省農科院柑橘創新團隊打造精品示范橘園。拼多多向老窩村無償注資225萬元,在之后的項目建設后續中,又持續投入了124萬元。
這批資金幫助老窩村的果園項目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老窩村沃柑種植面積快速擴大,智能化水平快速提高。老窩村沃柑種植面積從30畝到80畝,逐步拓展到337畝。
在果園建設中,李進學和拼多多工作小組付出了很多心血。拼多多幫助老窩村引入了智能滴灌系統,並與中國工程院趙春江院士團隊合作,打造了天空地一體化精准農情測控系統,怒江峽谷裡有了現代化果園。
李進學指導村民科學種植。供圖
李進學則過上了“五加二”和“白加黑”的生活,從開挖田垅到種果苗,從病虫防治到澆水施肥,從葉片生長到樹干形成,包括各類智能設備的使用,李進學幾乎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
左雪鋒說:“有一段時間他生病沒法下田,他要求我們每天都要上傳沃柑的相關照片或小視頻,讓專家們及時了解葉片、樹梢形狀,通過照片、小視頻查看是否有病虫害、營養是否健康,當天的問題當天處理。”
為此,左雪鋒還給李進學起了一個外號叫“啰嗦”博士。“那麼多株果樹,他要求我們每一株都要看到位,天黑前看不完,打著手電也要看。”左雪鋒說。
老窩村村民劉和平說:“過去我們種一棵樹3年才1米高,有些四五年也不挂果。但是通過李博士的指導,我們新栽的樹長得明顯快多了,雖然才種了16個月,但長勢比起以前的三四年的還要好,現在16個月已經試花挂果了。”
李進學說:“我們選擇的沃柑、香櫞可錯季上市,上市時間在每年1-6月份,跨越元旦和春節假期。該項目第三年開始正常結果,之后進入豐產期,科學管理的果園經濟壽命可達20-30年。因為技術投入量高,還能比普通果園減少15%左右的肥料用量,減少30%以上勞動量,每畝增收800-1500元。”
把論文寫在峽谷兩岸
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李進學還帶領村民將附近的石頭山整理出來,種上了沃柑苗。李進學說:“山區的土地寶貴,這塊石頭地不適合種其他經濟作物,種上沃柑,兩三年后就能給村裡帶來更多的收入。”
此外,李進學及柑橘團隊還帶領村民結合生態建設又開展了337畝橘園套種菊花項目,目前果園成了“花海”,周邊開起了農家樂。橘園一組組長、傈僳族和大姐對大伙兒說:“我們果園美了、村子美了,來的人多了,大家都要注意打理好自己和家園,展示我們村的新面貌。”
劉和平是老窩村之前的貧困戶,他今年29歲,村裡建起橘櫞項目后,劉和平作為第一批人員加入進來。他一開始根本不懂任何柑橘知識,不會操作任何設備,跟著李進學博士和技術人員慢慢學會了使用滴灌設備、使用無人機撒藥,學會了剪枝、栽種等園藝。他成了合作社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現在,劉和平已經成為合作社技術骨干,負責337畝柑橘園區的日常管理工作。
劉和平說:“加入合作社后,每個月的收入變高了,之前要打零工來回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而且還能拿到分紅和激勵,我覺得生活很有希望。”劉和平正在准備考取駕照,他希望明年能夠買一輛汽車,再開一家網店,把山貨賣出去,再多掙一些錢。
目前,老窩村開啟了前6年利益分配覆蓋132戶建檔立卡戶,6年后惠及全村群眾的產業扶貧之路,形成了“基層黨建+特色農產品+電商平台+合作社+新農人+科技”的“六位一體”運營模式,該模式融入了脫貧致富、鄉村治理、人居環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利潤分配新機制,杜絕了吃大鍋飯、養懶漢,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產生了“搭台子、選路子、做樣子、傳帶子、增票子、美村子”的“六子效應”,全村脫貧致富和集體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李進學說:“我們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把科技論文寫在怒江峽谷兩岸。”在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戰中,隻有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做出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示范園,才能真正帶出一群懂農業愛農業的新農人、一群永不走的新農人,才能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效。(彭錫)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