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人逃脫“真香定律”,就算是“985高校”畢業生也不例外。
這不,最近“985相親局”的話題在網絡上走紅。大家沒想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得了高等數學題、寫得了情詩小作文的名校畢業生,居然會為談戀愛發愁,並且選擇相親。
畢竟在普遍印象中,現代的年輕人普遍追求個性追求自由,為什麼最終還是走上了相親這條老路呢?
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裡,女主角席琳說:“當你年輕的時候你會相信你將認識很多人,但后來你才會發現能交流的人其實很少,何況你又不能保証和他們好好相處,就這樣,失去聯系了。”一句話早已道明了一切。緣分很淺,有些人僅僅一次遇見,就是此生的最后一面,遑論發展出更多的故事。
青蔥歲月裡總覺得不急,一輩子那麼長,總會找到合適的那個人。但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脫單,成家立業,自己還是孑然一身,焦慮也就席卷而來。再加上父母奪命催促,很難做到鎮定如初。
因此,畢業后的單身年輕人,不是在相親,就是在奔赴相親的路上。不由得想起身邊的朋友,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相親的態度也在逐漸緩和。以前會覺得相親好“老土”啊,但現在如果有人幫忙介紹一個異性認識,反而會挺樂意。畢竟相親其實並不可怕,如果“注孤生”,那更可怕。
是這屆90后太著急了嗎?事實或許並非如此簡單。圈子小又不愛社交的年輕人,想要脫單真的“太太太難”了。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其中有7700萬人獨居,據估計,到2021年,第二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
當單身社會的浪潮,轟轟烈烈地襲來,相親低齡化成為一大趨勢。相親、使用脫單App,成為年輕人的社交常態。珍愛網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38%的單身男女首次相親年齡不足23歲,24%的單身男女為23-25歲。七成單身男女均有相親經驗,其中,四成單身男女每年相親次數3次,三成單身男女每年相親次數5次。
與大眾理所當然認為的不一樣的是,現在年輕人自己也有原動力相親。當初總想著打死也不會去相親,但一工作之后,發現有相親這個途徑,真的“非常可”。相親能讓我們認識到新的人,拓展交際圈,否則憑借自己平時加班、周末宅居不出門的生活方式,這輩子都與脫單無緣了。
於是乎,一大怪現象出現,年輕人一邊對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嗤之以鼻,排斥傳統的相親模式,然后轉頭就在相親App上充值了會員,精心裝點趕往相親局,果然沒有人能逃脫得掉“真香定律”。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相親就是一種妥協,但相親並不意味著將就,只是多了一個邂逅人生伴侶潛在的可能。諸如“985相親局”的出現,反而是因為不願意將就,所以年輕人選擇將主動權放置到自己手中,去把握自己的幸福。
對於相親態度的轉變,實質上也指向了年輕人對待愛情的矛盾與糾結。一方面想要尋求靈魂伴侶,甩開世俗的顧慮,隻看喜歡與否﹔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在愛情之外產生了許多現實的考量。這種微妙心態在年輕人的頭腦中不斷拉扯。
相親鄙視鏈由此順勢誕生,一般都是你看上她她看不上你,你看不上他他看上了你,很難做到雙向的奔赴,達到訴求的平衡。月薪兩萬元的想找個年薪百萬元的,而年薪百萬元的想找個白富美﹔沒戶口的想找個本地人,而本地人想找個門當戶對的,潛意識裡,每個人覺得自己值得更好的,然后在一次次的相親中,耗掉了時光。
問題是,愛情真的能夠這樣斤斤計較,精心計算嗎?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寫道:“愛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靈看的,因此生著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而且愛情的判斷全然沒有理性,隻用翅膀不用眼睛,表現出魯莽的急性,因此愛神據說是一個孩兒,因為在選擇方面他常會弄錯。”
要知道,愛情的美妙就在於它的盲目與非理性,怦然心動的那一剎那,就是毫無理由,無關乎她的胖瘦,無關乎他的高矮,無關乎她的家庭,無關乎他的收入。如果一開始就畫地為牢,那注定是緣木求魚。(王慶凱)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