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評選“年度詞匯”的機構 今年首次沒有選出一個詞

2020年12月17日08: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最早評選“年度詞匯”的機構 今年首次沒有選出一個詞

“青年群體更需要冷靜客觀地分析和研判全球范圍內發生的事情。面對網絡空間內的海量信息,他們應該學會理解在特定時代下不同存在的價值,進而探索合理應用的模式和路徑。”談到近日許多國外機構扎堆兒出爐的“年度詞匯”,商務印書館英語編輯室主任馬浩嵐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

正如語言學家索緒爾所言,一切語言狀態始終是歷史因素的產物。作為當今全球最全面和最權威的英語詞典之一,《牛津英語詞典》從2004年起率先開創了發布年度詞匯的先例,隨后許多機構紛紛效仿。人們逐漸習慣甚至期待在年關將近時,那一個或幾個濃縮著時代印跡和集體記憶的詞語。馬浩嵐表示,年度詞匯解釋的是全人類的共同關注,“對於最關心的事件和現象,人們往往都在自己心裡已有‘暗許’,但當年度詞匯以一種‘官方’的形式評選出來后,會在年底引發又一輪反思和熱議。這給跨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個更加集中、更能吸引全球人民熱情的話題。”

與錯綜復雜全球局勢下人們對所謂“去全球化”趨勢的擔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日益頻繁的跨國人文交流,早已催生了人們對全球文化空間的高度認同,甚至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趨同。似乎沒有引起過多爭論,去年,牛津、劍橋、柯林斯三大英語詞典不約而同地挑選了與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有關的詞匯,比如牛津選擇了“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柯林斯選擇了“氣候罷工(climate strike)”。這反映了2019年全球對氣候變化的擔憂、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來到“疫”字當頭的2020年,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詞匯毫無懸念地成為了各大機構評選年度詞匯的主角。《柯林斯詞典》選擇的是“封鎖(lockdown)”。該詞典語言內容顧問海倫·紐斯特德認為,“封鎖”概括了數十億人被迫限制日常生活以防控病毒蔓延的共同經歷,“也許這個詞能概括世界上大多數人的這一年。”《劍橋詞典》選擇了與“封鎖”密切相關的“隔離(quarantine)”。該詞典的編輯們說,“隔離”在今年的搜索量中排名第三,如果去掉“你好”和“詞典”這類幾乎每年都高頻出現的搜索詞,“隔離”就會躍居榜首。

日本年度漢字也於12月14日公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范標語“3密(密閉、密集、密切接觸)”有關的“密”字當選。德語語言協會評委近期也評出了2020年十大年度詞匯,其中8個與新冠疫情有關。另一家在評選“年度詞匯”方面享有盛名的機構澳大利亞國家詞典中心,則將今年的年度詞匯選為“iso”——這個略顯怪異的前綴可以被理解為“isolated(孤立、隔離的)”的縮寫詞。人們用“iso”和各種詞語搭配,用來指代“疫情中的X”,還創造出一些幽默詼諧的用法,比如,“iso 發型”指的是疫情期間由於不能出去剪頭發而自己動手創造的發型,“iso烘焙”則指隔離在家中的一家人一起做飯。澳國家詞典中心高級研究員馬克·格溫認為,該詞匯可能會在2020年后繼續流行,“它會成為我們討論這一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有方式”。

相比之下,作為評選年度詞匯初創者的《牛津英語詞典》,今年卻首次沒有選出任何代表詞匯。這也一度引發熱議。考慮到今年世界各地相繼發生了許多震撼性事件,牛津詞典在公布其2020年年度詞匯時,決定不再用單一詞匯來進行概括,而是以報告形式收錄了一組年度詞匯。在這組詞匯中,除了與疫情相關的“新冠肺炎(Covid-19)”與“阻斷措施(circuit-breaker)”等之外,年初澳大利亞發生的“叢林大火(bushfires)”,席卷全美的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這些反映今年“精神、情緒或關注點”的詞匯也都上榜。“這既前所未有,又有點諷刺。”牛津詞典負責人卡斯伯·格拉斯沃說,“在一個讓我們無言以對的年份裡,2020年充滿了不同於以往的新詞。”

商務印書館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多年的合作伙伴,馬浩嵐對牛津團隊非常熟悉。在她看來,牛津詞典此番史無前例的“選擇困難症”,恰是其編纂團隊嚴謹和專業態度的體現。“其實很少有媒體提及他們這一吸睛舉動背后的原因。”馬浩嵐解釋說,牛津大學出版社使用“基於証據的數據”來探究今年的語言現象,他們通過對網絡新聞、博客和其他文本來源等超過110億個詞匯的龐大語料庫進行追蹤和篩選,發現最終沒有能夠選擇出來一個“表現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詞匯。

“語言是反映人類社會生活和心理的工具,年度詞匯則要忠實記錄當下人類社會生活在各個層面發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變化。”馬浩嵐提醒說,當公眾焦點都聚焦在同一點時,人們往往會忽略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比如,為什麼牛津詞典沒有像美國韋氏詞典一樣選擇“大流行病(pandamic)”作為年度詞匯?馬浩嵐進一步解釋說,對於英語世界來說,“大流行病”並不是一個新詞,如果考慮到語言規范,單純用“大流行病”來泛指今年的新冠疫情,極可能在以后造成不必要的誤解。特別是“大流行病”一詞本身就帶有著一定的情緒引導色彩。

換一個思路看,這也是西方國家普遍拒絕直面新冠病毒現象的一個體現。年度詞匯一般帶有一定的“反諷”特征。疫情初期,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竭力淡化疫情風險,那些與冠狀病毒或新冠肺炎直接相關的詞匯並沒有出現在英語世界用戶的搜索熱榜中。疫情下全球盛行的反智主義,部分國家政府極力借疫情“陰謀論”轉移視線,這些事實告訴人們,病毒溯源始終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用更加理性的方式來看待。

語言每年都會出現新的現象和趨勢。當全球語言用戶被日益相似的詞匯和緊密關聯的事件所包圍時,人們更應該帶著全球化的思考,理解各大詞典和機構“忠於數據”選擇出的年度詞匯。馬浩嵐覺得,社交媒體賦予了每個人參與創造文化的機遇,但“隻有相對使用穩定的詞才會被收錄到詞典之中”。這意味著,這些詞匯帶給社會的,絕不應該只是短暫的網絡狂歡。

由商務印書館參與主辦的“漢語盤點2020”工作,目前也在進行之中。在馬浩嵐看來,這是一種文化發展的體現。與其他國家和機構有所不同的是,我國的搜索引擎和數據庫發展仍不夠成熟,加上漢語本身難以脫離特定語境和搭配的復雜性,目前漢語盤點工作更多地依賴於網絡票選。盡管如此,在與國外相關評選的對比中,我們依舊能發現出中國在今年語言使用中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比如,率先控制住疫情進入復工復產,使得中國民眾並沒有全年都深陷疫情帶來的不安和變動之中。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12月11日率先公布的“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中,“民法典”“六穩六保”“嫦娥五號”等代表社會向前發展的詞匯被熱點事件引爆。馬浩嵐說,她本人非常期待最終年度字詞評選的揭曉,“我有一個感覺,年度漢字可能也不一定與疫情直接相關。”(馬子倩)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