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西盟佤山雲海。羅 嘉攝
圖為翁基古寨遠眺。虎遵會攝
一
彩雲起了,倪羅又上山了。他要去林子裡找木頭。
這座山叫景邁山,是大名鼎鼎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倪羅的家在翁基古寨,一個被景邁山環抱的寨子,或稱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芒景村翁基村民小組。寨子裡的百姓多以茶為生。
又找到一段好看的鬆木!倪羅將木頭拿在手裡,一遍遍摸著,興奮不已。那年,他在山裡也找到了一些很特別的鬆木——木頭上有凹凸不平的圖案,像是人工專門精雕細琢出來的,實際上卻是虫子咬出來的天然痕跡。后來,這些鬆木被截成一段段,成了倪羅開的民宿客房房門上亮眼的裝飾。來到民宿的人見了這裝飾,無不驚嘆:“這是什麼工藝品?真好看!”這時,倪羅就會有些得意又有些腼腆地笑道:“都是我從山裡找來的。”
眼前的兩層小樓內外,處處體現著古朴的藝術感。門口,石頭壘成的苗圃裡,有一座小型假山,山間流水淙淙。踩著木樓梯上二樓,偌大的廳堂裡,天花板由麻繩和竹席搭配而成,高高的內壁上挂著書法作品。客房的布置也以原木為主,既原始又現代。吸引人目光的,還有陽台的欄杆。每一根木頭的顏色都不同——有的深、有的淺﹔形狀也不同——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彎的。但當它們搭配在一起后,仿佛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效果,既有自然的朴拙,又有設計的美感。
小樓是倪羅自家的房子,2018年時倪羅給重新做了裝修。現在,這裡不僅能品茶、購買茶葉和土特產,還能吃飯、住宿。來這景邁山古寨的人,有買茶的,也有旅游的。最火的時候,倪羅家的民宿要提前5天預定才行。
但民宿其實不是倪羅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倪羅才34歲,茶葉生意卻做得風生水起,現在有近200畝茶園,還注冊了一家公司,自創了茶葉品牌,光是茶葉的年收入就有20萬元左右。收購鮮葉、加工茶葉、聯系客戶……他的茶葉生意越做越大,從種植到加工到銷售,都包了。
站在倪羅家的茶樓上望去,整齊排列著方塊狀瓦片的坡形屋頂,連成了一片。寨子裡的石板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路邊,石頭壘成的壩子上,生長著郁郁蔥蔥的植物。綠色之間,坐落著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木結構民居。有的正在修葺中,有的已是面貌一新。再向更遠處眺望,山路的路面上鋪著的都是小石塊。為何還是較為原始的彈石路?原來,為了不影響路邊茶樹的生長,這景邁山的路特地沒有澆上柏油。
這些年,寨子變化真的大。倪羅記得,從鎮上到寨子20多公裡的路,以前開拖拉機得走3個小時,現在半小時就到了。近年來,政府部門大力打造景邁山品牌,也讓老百姓的茶葉收入不斷提高。有89戶334人的翁基村民小組,原先有1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全部脫貧。如今寨子裡收入最少的人家,年收入也有七八萬元。
日子越過越好,不過,倪羅還有兩個心願——
一個,是想升級自家民宿。據說,以翁基等古寨為核心區域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所以古寨不再擴建。但寨子裡茶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所以在古寨周邊進行新村規劃與建設,成為眼下包括倪羅在內的村民期盼的一件大事。
另一個,是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好好讀書。倪羅的雙胞胎兒子還不到一歲。一提到孩子,倪羅滿臉都是笑容。“想讓他們長大后做什麼呢?”“好好讀書就行。”倪羅說出了一個父親朴素的心願。
目光再次掠過古寨,一塊牌匾引人注目,上書“布朗古樹越千年”。這個被景邁茶山環抱著的、世世代代以茶為生的千年古寨,如今生機盎然,更加茶香四溢。
二
彩雲深處,坐落著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班哲村,村子裡有娜布來的家。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班哲村,正是那首經典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誕生之地。1964年,還是解放軍某部通信兵戰士的楊正仁,隨部隊來到佤族寨子班哲寨架設電線。在這裡,他聽到一首優美動聽的《白鷴鳥》,於是以這首民歌為藍本創作了一首歌曲。這首歌曲后來被命名為《阿佤人民唱新歌》,很快就傳遍了全國。
手拉著手的圈圈舞、佤族傳統的甩發舞……在山間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畫前,班哲村的鄉親們熱烈地唱起來、跳起來,迎接著來自遠方的客人。嘹亮的歌聲中、歡快的舞蹈裡、自在的神情下,你分明聽到、看到、讀到了他們過上好日子后,那喜悅的心情,甚而是自豪的精神狀態。身后的那幅壁畫,展現著佤族人民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迎接解放軍的到來,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壯闊圖景,無聲地與眼前的現實構成一種呼應。
47歲的娜布來站在人群裡看熱鬧。她剛從鎮上的銀行回來,那張存折正安靜地躺在她的兜裡。就在剛才,娜布來一如從前那樣,小心翼翼而又有所期待地打開那張存折。當看到數字的那一刻,她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眉頭跟著舒展開來。
娜布來永遠也忘不了第一次看到這存折上數字的一刻,她又驚訝、又高興、又激動——“真有這麼多錢!”娜布來偷偷地哭了。之前,縣裡糖廠來收了甘蔗,說是會把錢打在大家的銀行賬戶上。原來,是真的吶!同樣拿到錢的其他鄉親也都開心得很。大家買上了酒,一邊喝酒,一邊唱歌跳舞。
那一年,娜布來外出到浙江打工。一天,親戚打電話給她,告訴她一個好消息——“家鄉有糖廠了,咱們種的甘蔗有地方賣了!”娜布來想來想去,最后決定回家鄉。
開始時,鎮上的干部引導大家種甘蔗。但那時一畝甘蔗地收成才兩三噸,所以一些人不願意種。后來,上面派來技術員給指導、培訓技術,結果,產量一下子上來了,一畝收成達到七八噸。這下子,可把大家高興壞了——一年光靠甘蔗,收入就有一兩萬元!
2015年,娜布來家的甘蔗地還比較少,一年收入隻有七八千元。現在,她家有10多畝甘蔗地,一年的甘蔗收入就有3萬多元。
連綿的山間,是無邊的雲海和茂密的植被。朦朦朧朧中,依稀可見山坡上那一片片即將收獲的青翠的甘蔗,一叢叢剛收獲完已變黃的玉米,還有一棵連一棵高高的橡膠樹。
鄉親們的歌聲穿過雲海,飄過甘蔗林、玉米地、橡膠樹,回蕩在山間。娜布來的思緒也跟著四處飄忽。她想到了她家的甘蔗,今年的收成應該不會差。又想到了這山裡的路。以前都是泥巴路,到縣城得兩三個小時。遇上下雨天,走路褲腳都得卷起來。后來道路進行了改造,從此可以開車直達縣城。她還想到了自家的房子。現在有近170平方米,一共7間,住得比以前不知道舒服多少倍。以前,這山中寨子裡的人家都是茅草房,一下雨就漏雨,得用盆接水。
“社會主義好哎/架起幸福橋/哎……道路越走越寬闊/越寬闊哎/江三木羅……”村裡的大喇叭響了起來,是那首熟悉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娜布來走在去往自家甘蔗地的路上,聽著歌兒,又想,春節之前,要將房子再翻修一下。想到這裡,娜布來亮堂的臉龐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腳下的步子,也不由得快了起來……
三
“我有蜜蜂,你有故事嗎?”打開視頻短片,岩槍在畫面裡開心地笑著。
晚上,拿上手機,岩槍去往山裡的蜂場。摩托車在山路上飛馳。路兩旁每隔幾米放置的一個個蜂箱,不斷地被甩在車后。
岩槍是過來拍視頻的。廣闊的蜂場就是他的舞台背景。沒有光?沒關系,路燈就是他的燈光。
“幾千箱的養蜂場見過嗎?明天九點佤族小伙帶你進山參觀”“土蜂過箱,養蜂20年經驗老師傅手把手教你怎麼過”“聽說橄欖果可以泡蜂蜜水,今天試一下味道怎麼樣”……彩雲間、山路上、蜂箱邊,岩槍喜歡一邊干活,一邊拍視頻、做直播。鏡頭裡,他自信地表達著,自然地使用著肢體語言。屏幕那一邊的網友們,則了解到了蜜蜂的生活習性、蜂蜜產生的過程、養蜂人的日常生活等諸多知識。
“你能相信嗎?去年的時候,外面來的人將手機對著我,我都會害羞地往旁邊躲。”巨大的改變,讓岩槍自己都難以置信。這個帥氣的26歲佤族小伙,現在成了一名“網紅”主播。
之前,岩槍在廣東的家具廠打工,2017年回到家鄉普洱市西盟縣勐卡鎮莫美村。剛回來時,岩槍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因為家裡一直養蜜蜂,所以他就開始投資做土蜂箱。一天,扶貧干部告訴他一個消息,縣裡引進了雲南省一家蜂業公司,正在大力發展中蜂養殖項目,而且,還開辦了中蜂養殖技術技能培訓班,一共45天,培訓的吃住費用由縣裡全包。
不容岩槍猶豫,扶貧干部又開著車將他直接帶到蜂場參觀。到了現場后,岩槍驚訝得張大了嘴巴——整個山頭都是蜂箱,大概有幾千個,太震撼了!自己手上的七八十箱土蜂,雖說在當地已經算是多的,但跟這兒一比,簡直微不足道。岩槍在家裡再也待不住了,迫不及待地跑過來參加培訓。
腦子靈活的岩槍,經過培訓,技術上飛速進步。兩個月后,他便能自己管理180多個蜂箱了。通過培訓,岩槍也深深認識到技術對於養蜂的重要性。以前自己養土蜂,基本沒有技術可言,割蜜的時候,常常碰傷小蜜蜂。現在對小蜜蜂做了保護,這樣蜂蜜的產量也變多了。
培訓結束后,因為技術過硬,岩槍直接留在了企業上班,管理蜂仔、當技術員……不過,眼下他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直播主播。
說起來,岩槍與直播結緣純屬偶然。喜歡蜜蜂的他,經常在微信朋友圈發自己養蜂的圖片。公司領導看到后,便讓他嘗試做做視頻、搞搞直播。剛開始,岩槍什麼都不懂。最早的直播間裡除了他之外,一個人都沒有。但他心裡一直憋著一股勁兒,還在網上找來別人做的直播仔細琢磨,很快便掌握了一些門道。
隨著人氣慢慢積攢,岩槍開始嘗試利用直播賣阿佤山的好蜂蜜。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賣3000多單。直播帶貨也讓阿佤山的好蜂蜜越來越火。今年3月的一場直播,縣裡的副縣長親自幫忙帶貨,結果賣出3.9萬件蜂蜜產品,銷售總額達230多萬元。
天亮了,又是新的一天。蔥蘢的山坡上,低矮的樹叢中,掩映著一個個蜂箱。帶著紗布帽檐草帽的人們,正彎腰在蜂箱旁忙碌著。他們來自西盟縣的各個鎮村。新一期中蜂養殖技術技能培訓班又開始了。岩槍對此儼然已很熟悉,也在現場協助管理著。
“一個沒有大海隻有雲海的佤山。”文字下面,配著一張雲海風光的圖片——綠意連綿的大山之上,是遼闊無邊、與天空連成一片的雲海。在微信朋友圈,除了分享自己養蜂的日常之外,岩槍還會分享彩雲之南的家鄉美麗的自然風光。
微信上,岩槍的名字后面,是一隻可愛的小蜜蜂。也許,他就像一隻蜜蜂,正吮吸著新時代的陽光和雨露,辛勤釀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和甜蜜。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