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刺攻堅、如期脫貧,雲南瀘水市

特色產業到戶 送來增收門路(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了①)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20年12月15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特色產業到戶 送來增收門路(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了①)

  開欄的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12月3日召開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回顧不平凡的歷程,昔日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是怎麼奮斗、如何脫貧摘帽的?已經脫貧的地方怎樣通過建立防返貧機制和發展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本版今起推出“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了”系列報道,聚焦今年貧困地區的脫貧故事、奮斗故事,敬請關注。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2019年末,全國僅剩52個未摘帽縣。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市就位列其中。今年以來,沖刺攻堅,瀘水最終實現如期脫貧,經過了什麼樣的努力?近日,記者到瀘水市探訪,跟建檔立卡戶聊聊生活變化,和扶貧干部暢聊發展思路。

  易地搬遷戶

  確保穩得住

  去年底搬遷進城,瀘水市洛本卓鄉保登村村民施小強怕潮,專門帶了兩張草席。如今,草席擺了一年,灰落了好幾層,根本用不上。

  “山下海拔低,住在樓上又不潮,哪還需要草席鋪床?”施小強沒想到,曾經的生活必需品,進城后就這樣成了擺設。

  進城后,施小強算了筆簡單的經濟賬:妻子在城牆壩安置點租攤賣菜,一天能有個100多元的收入﹔施小強照顧老人、接送孩子之余,就近打工一個月下來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生活,夠的。”施小強說。

  城牆壩和諧社區黨委書記胡躍軍介紹,貧困戶搬遷進城,安置房政府提供,不讓貧困戶出一分錢。貧困戶搬出來之后,可以就近就業,生活基本就沒有問題。

  “老人擔心不適應,妻子擔心生活開銷大,是我勸他們考慮孩子教育,他們才同意進城。”施小強說,安置點旁邊就是小學、幼兒園,走路不到10分鐘。“孩子有了文化,不愁以后生活。”

  生產、生活如何融入?“孩子學習能力強,適應很快﹔最難的是老人,年初那會兒,一天得送10多位老人回家。”胡躍軍說,想幫老人回家並不容易。“好多老人不知道自己住在哪棟,我們隻能通過名字一家一戶查。有的老人連數字都不識。為了幫助老人認家門,我們干脆在不同的樓前畫上不同的標識,幫助老人適應。”

  這次搬遷,是施小強的母親第一次到瀘水城區,“以前最遠就是去鄉上賣雞蛋”。她用傈僳語說:“進城后,再也不會被火塘的煙塵熏出淚水﹔累了靠在沙發休息,日子比以前愜意。”

  要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必須解決好就業問題。社區一人一策,精准幫扶。“有意願外出務工的,社區提供免費培訓﹔需要照顧家的,可以去扶貧車間﹔勞動能力偏弱的還有生態護林員、保安、保潔這樣的崗位。”胡躍軍說,時至當地節日,不少外出務工的青年這段時間提前返鄉,“我們協調了沿海企業蹲點招工,元旦春節沿海工廠缺人,節日一過就可以再組織一批人出去。”

  建檔立卡戶

  脫貧有門路

  聽說瀘水市老窩鎮老窩村種的是沃柑,記者心裡直打鼓。前幾年賣到十幾元一斤的沃柑,這兩年價格持續下降不說,有些地方還出現滯銷。老窩村的沃柑,能行嗎?

  記者就此詢問老窩村黨總支書記左雪鋒,沒想到他卻信心滿滿:“咱這是河谷地帶,種的是晚熟品種。因為跟別的地方錯季銷售,隻要種好就不會滯銷。”

  左雪鋒信心滿滿,是因為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李進學博士全程技術指導,電商平台還無償捐助225萬元支持基地設施建設。果園監測系統可以實時分析土壤數據,預警果園病虫害﹔操作鼠標或手機,就可以完成果園的澆水、施肥等工作。

  果園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從開挖田壟到種下樹苗,從病虫害的防治到澆水施肥的用量,李進學全程參與。左雪鋒和管理人員每天上傳沃柑的相關照片或小視頻。有一次,左雪鋒因為有事連續兩天沒有上傳照片,李進學不放心,當晚11點趕到基地打著手電看水果長勢。老窩村村民王祥感慨,“過去種棵果樹,種了幾年都不見長。可李博士種的沃柑,就像喝了牛奶似的,天天長。”

  晚熟沃柑這兩年市場價一直在七八塊錢,隨著果園挂果銷售,村裡的建檔立卡戶戶均分紅將達到5000元以上。

  瀘水市境內碧羅雪山、高黎貢山兩山聳立,怒江鑲嵌其間,呈“V”字形峽谷地貌,96%的國土面積為25度以上的坡地、山地,並非所有村落都有像老窩村這樣的“平緩坡地”,退耕還林后,還能發展哪些產業?“曾經彈弓打鳥,如今種樹引鳥”,生態改善后,這裡成為觀鳥勝地。打造鳥塘、提供餐飲、擔任鳥導,全都可以給村民帶來收入。魯掌鎮三河村的村民密波四,今年又多了筆觀鳥收入。“一個機位我能賺30元,客人飯錢30元,今年僅觀鳥一項收入就有1萬多元。”密波四說。

  在更多的地方,林下草果中藥材種植和養殖等成為瀘水市各村庄的產業標配。瀘水市通過特色產業到戶,因地制宜立體化發展草果、花椒、中藥材等長效主導特色種植產業121.54萬畝,戶均28.13畝。據統計,瀘水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末的5387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7248元,2020年預計增長10%左右,現行標准下可穩定實現脫貧。

  扶貧合作社

  發展有依托

  吃一樣的草,本地黃牛能長半斤,外來的西門塔爾牛卻能長一斤,可瀘水市稱杆鄉自把村村委會主任白乃牽頭的合作社,卻選擇了先養本地黃牛。不僅如此,合作社隻負責“催肥”環節,3個月出欄,利潤雖然低了點,但好在投入低、市場風險低。白乃說:“本地黃牛本地人會養、本地人習慣吃,養殖銷售都沒問題。扶貧產業才起步,關鍵還是要穩。”

  “飼養環節,村裡的留守老人或者為了照顧家庭無法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都能參與,既可增收,又能學技術。等到貧困戶學會了技術,咱再試著引進西門塔爾牛!”白乃說。

  白乃自己有銷售渠道,也不缺資金,本可以自己做,但他想帶動更多貧困戶。合作社投入320多萬元,白乃出資270萬元,貧困戶的產業扶持資金投入51.3萬元。第一批養了80頭,看市場行情好,白乃決定先賣31頭回籠資金,純利潤將近10萬元,年中才投產,年末就有望分紅。

  記者在瀘水市採訪發現,越來越多的貧困村通過扶貧合作社發展產業。一方面,村裡的能人這兩年經過黨組織的選拔、培養進入村兩委﹔另一方面,不少村干部在村庄產業發展過程中,能力得到提升,為下一步村集體產業穩定發展提供了人才基礎。

  建完新房,更要管出新村、育出新人。部分村庄由於建新未拆舊出現不少“一戶兩宅”,老宅存在較大的抗震、防火風險隱患。亞口王地二組組長阿三普主動帶頭拆舊。別的農戶見村干部拆了老宅,不到5天,亞口王地二組的舊房全部完成了拆除。

  “試建民宿、組織文藝隊,村裡的黨員都會積極主動報名。”自把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張麗權告訴記者,最近一年,村裡的重要工作會議,會額外通知村裡的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和致富帶頭人。到了暑期,村裡會組織在校大學生到村委會幫忙。“讓他們熟悉、了解村裡的工作,為明年村裡換屆做准備。鞏固脫貧成果防返貧,村裡干部能力得夠!”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