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版刊發了《校本課程不應是特色化學校建設的噱頭》一文,指出當下校本課程存在盲目跟風、缺乏頂層設計、評價不科學、無課時保障等問題,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和改進的策略。
筆者以為,校本課程之所以成為特色化學校建設的噱頭,主要是功利化思想作祟。正如文中指出:“一些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流於形式,被當作特色化學校建設的噱頭,成為眾多博眼球的手段之一。”
捧讀之余,筆者想起某地迎接均衡教育檢查,要求學校做校本課程,因為可以加分。於是,各校立即召集人馬,組織力量:網上查找,下載編輯,排版印刷。大家加班加點,不幾日,一本本嶄新的校本教材就新鮮出爐了,如此校本課程也就大功告成了。
稍微細看,發現這些校本課程內容大多雷同,A校國學經典,B校經典國學,C校傳統文化,D校文化傳統,基本上是網絡的“復制品”。至於內容是否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適不適合該年齡學段閱讀,有沒有錯誤遺漏,則無人過問。檢查完畢,校本教材就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了。
不難看出,這種趕出來的校本課程,純粹是為了完成上頭任務,給學校裝點門面,為迎檢增加分值,缺少含金量。這種為了課程而課程的作秀行為,花錢費力,對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並無有多大作用,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應該看到,功利化思維正在成為當下學校發展的桎梏,制約了學校特色的形成,影響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可謂教育綠色發展路上的“攔路虎”,其負面作用不容小覷。無論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校辦學者,是該重溫一下教育本質的時候了,隻有去除功利化思維,正本清源,才能讓走偏的教育回歸正道。
毋庸置疑,學校組織的任何活動與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應該指向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校本課程也不例外。倘若校本課程設置的初衷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偏離了學生的發展,也就失去存在的價值,當棄之如敝履。
校本課程要發揮真正的價值和作用,其目標應該指向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多方面的發展。筆者認為,這就需要學校摒棄唯上的思想,拋開功利化思維,把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真正放在心上。
首先,根據本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結合地域資源優勢,基於校園文化主題,綜合考量上述種種因素確定校本課程﹔其次,厘清課程主線,搭建課程框架,進行通盤考慮,讓校本課程具有系統性,避免零散狀、碎片化,學生在序列化的課程建構學習中理解、感悟、內化、踐行校園文化,獲得個性化的發展,培養多方面的能力。這個過程中學校逐漸凝煉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提升辦學品位,自然會贏得口碑與聲譽。
譬如,某區域“蓮花小學”,地處蓮花之鄉,蓮花與當地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該校確立了“蓮文化”為主題,根據不同學段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目標與評價標准,開發了語文、數學、書法、音樂、美術、舞蹈、綜合實踐課等一系列校本課程,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認識了解蓮的形狀、色彩、味道、性能、功用,涵泳、品味蓮所代表的品德意蘊和人格價值。
上述校本課程,讓學生歷經豐富多彩的課程洗禮,發展了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完成了生命的自我觀照和品格的重新塑造,實現了校園文化與校本課程的水乳交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促進學校形成鮮明的“蓮文化”特色。毫無疑問,這樣的校本課程符合教育規律,切合地域特點,促進學校發展和學生個性化成長,值得推崇和學習。
總之,教育需要去除急功近利的虛火,校本課程隻有摒棄功利化思維,著眼於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做好頂層設計,保障課時,科學評價,才能促進學校特色化建設,而不至於成為噱頭。(張道明 作者為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學苑街小學教師)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