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修好了,變化快了”,這是雲南省玉溪市峨山縣深度貧困山區群眾發自內心的感嘆。“十三五”時期,峨山縣牢固樹立“要脫貧先修路,快致富建好路”思想,多措並舉下大力氣補齊交通短板,實施各類農村公路擴修建項目,構筑內聯外通的路網,如今一條條延伸到大山深處的硬化公路,成為深刻改變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的“致富路”“幸福路”。
通了,通了,村村寨寨通了硬化路
2019年年末,隨著大龍潭通向山口村硬化公路的建成,標志著峨山縣所有建制村及自然村修通了水泥路,徹底打通了交通扶貧最后一公裡,各族山區群眾走出大山不再遙遠。
位於脊背山西側山嶺的各雪村山口組,由於山高峽深,交通滯后,出行極其艱難,每年秋收時節,農戶雨季到集鎮交售煙葉,要用背皮拉拖拉機機頭,才能走出長達兩公裡的山口坡。2018年到2019年兩年時間,峨山縣攻堅拔寨,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對大龍潭到山口組11千米公路路面擴修硬化,路面從原來的3.5米擴展到5米,有效提高路面等級,提升安全行車能力,過去從山口到大龍潭,需要兩到三小時,現在隻需20分鐘的路程了。七十多歲的山口組村民柴琴英老人打心裡高興:早出晚歸趕集的日子結束了。
峨山因山勢巍峨、人行鳥道得名,交通落后是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短板之一。2016年以來,峨山縣多渠道投入資金7.4億元,實施各種農村公路改擴建項目892公裡,實現全縣所有建制村和自然村通硬化路,貧困山區告別了塵土飛揚的泥巴路和沒有接頭的斷頭路,徹底改變交通靠走的局面,初步形成鄉道連縣道,縣道接省道及高等級公路內聯外接的交通網絡。
富了,富了,交通大扶貧帶動大發展
位於峨山、易門、晉寧和紅塔區交界的甸中集鎮,是全縣農特產品主要集散地之一,正是易峨高二級公路的修通,才使它的交通區位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催生出活力強大較具規模的菜豌豆、四季豆等跨縣區專業蔬菜市場,2019年僅菜豌豆交易額突破兩個億。
外地菜商李曉東邊忙著裝菜邊說:這裡的菜豌豆品質出眾,運到昆明后發往福建、溫州、武漢、杭州,疫情期間城市裡也吃到新鮮的菜豌豆。
甸中蔬菜交易市場管理員張連認為,甸中是峨山縣的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國家把農村的路修好,拉菜方便快捷,客商收購銷售到全國各地,以后玉楚高速修好更方便,菜豌豆直接上高速。
路通到哪裡,哪裡就有生機,在高魯山邊緣的昔古牙村小法竜組,以農招商,引進能人發展特色蔬菜韭黃,帶動當地農民流轉土地促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小法竜韭黃種植基地負責人周安能,他說來峨山種韭黃,主要原因是峨山現在修的好路質量好又方便,車能直接開到地裡面。
“十三五”時期,隨著峨山縣農村“四好”公路強勢帶動產業迭代發展,目前全縣依托易峨高二級公路、大富塔縣級公路、富良棚丫勒縣鄉公路,初步形成以番茄、菜豌豆、辣椒、鮮食玉米為主的8萬畝蔬菜種植規模,年均產值近十億元﹔5000多畝柑橘蓄勢待發。
變了,變了,出行方式變好了
來自邊遠彝寨的大法竜村民矣至洪對出行變化感觸至深:以前到承包地走路需要兩小時,既耽擱時間,還累人。路一通,幾分鐘后就到田間地頭,干活的時間多了,農藥化肥或是地裡的收成不用人背了,用拖拉機拉,輕鬆搞定了。
隨著農村客運網絡的普及和延伸,縮短了城鄉差距,徹底解決了出行難的頑疾,到目前為止,峨山縣已實現村村通客車,擁有3戶客運企業,有172輛客車往返於寬暢整潔的大道上,如今縣城很近,省城不遠。尤其近五年來,隨著鄉村公路路面擴寬和等級大幅提升,徹底改變鄉村公路通達不通暢困境,農村車輛擁有量激增,到2019年年底,全縣農村車輛達4.2萬輛,下田農耕機,趕集微型車,出游小轎車,成為新時代農村家庭新常態的標志。
與此同時,峨山縣農村四好公路建管並重,建立縣鄉村公路分級管護機制,延長每條公路的使用時長,增設新型波形防護欄,提升安全運行性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隨著玉磨鐵路、玉楚高速的修建,在滇中交通樞紐上的峨山,又將注入跨越發展新動能。(方加進、李開才)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