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近期,江蘇衛視將鏡頭對准正在協同發展的長江經濟帶,推出公益文化紀實節目《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從入海口到發源地,以真心真情讓這一路的脫貧攻堅故事更加生動與溫暖。
長江流域物產豐饒,《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秉持著“不僅要脫貧,而且要致富”的創作初衷,讓電視節目承擔更多現實觀照。站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更偏遠閉塞的鄉村找到發展的可能性,成為電視節目的普遍選擇。而《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將“直播帶貨”這一流行概念引入,拓展了“公益+”理念。在輕鬆的節目氛圍中,長江流域的蘋果、苦蕎茶、宜賓燃面等特產不僅充分展現“長江品牌”的魅力,更是在節目最后被送入直播間,為當地帶來切實的經濟收益﹔節目開啟集“探訪+公益+文化+紀實+帶貨”於一體的融媒體公益行動。可見,以“脫貧攻堅”為題,電視節目不僅可以挖掘更多故事、展現鄉村潛力,更可以從展示到行動,讓節目在百姓致富路上擁有更強的參與感和使命感。
節目在講述扶貧故事方面注重打造層次感,擺脫貧困不僅是經濟發展與百姓生活的改善,更要以“扶貧扶智”的理念尊重知識、發展教育。因此,無數支教老師多年的奉獻成為重要的鏡頭語言,無數支教畫面閃過,正是這些不計回報的人民教師,讓孩子們求知的眼睛中充滿了光。例如,在第一期節目中,雲南麗江市寧蒗縣的孩子親切地把支教老師稱為“海安舅舅”,這個稱號延續多年﹔曾在此支教的朱朝書一直期盼有機會故地重游,在如今美麗整潔的校園中,走出大山、走上各自工作崗位的學生此時“回家”,向恩師致敬,也生動地展現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美好圖景。《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用平實的畫面和語言描摹出知識的重要作用、師生間的真摯情感,打動了觀眾的內心,引發觀眾的共情。節目將扶貧故事講述得更為立體全面,從生活的柴米油鹽到校園的琅琅書聲,在精神層面為當地百姓的致富找到一條更為寬闊的道路。
節目以《從長江的盡頭回家》為名,將情感的緣起與歸宿落到“回家”這一鄉土情結之上。節目的每一站都有“回家”的明星嘉賓,雲南籍演員楊昆、歌唱家宗庸卓瑪,貴州籍歌手龔琳娜等都回到家鄉。節目體現出嘉賓與腳下土地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更能體現家鄉的溫馨與美好。節目以此致敬在外奮斗的游子,以鏡頭帶觀眾走上回鄉之路。遠離了都市車水馬龍的鄉村,卻有著另一番珍貴和美好。在長江經濟帶的茶馬古道上,風土人情中都藏著當地珍貴的文化遺產,節目要講述的不僅是如何擺脫貧困,更是如何傳承文化與技藝。節目展示了銅匠手藝人打造的精美銅器、美麗的納西族服飾等,同時用“以物易物”的古老方式重拾歲月回憶。此外,節目力邀企業家、文化學者、網絡主播等嘉賓共同組成探訪小組,他們共同回憶與勾勒腳下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從泥土芬芳到現代技術,脫貧攻堅的故事因為鄉情的融入變得更加有溫度、有深度。
電視節目《從長江的盡頭回家》帶領觀眾溯流而上,從脫貧致富入題,以直播帶貨創新,向知識與奉獻致敬,尋萬千游子共鳴。電視節目隻有將敘事內核不斷優化、將真情實感不斷融入,才能夠打造出有質感的畫面與影像,鍛造出更高的社會價值。 (作者:周慕超,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