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旅游,看看這些地方怎麼做

2020年12月01日08:42  來源:雲南網
 
原標題:發展鄉村旅游,看看這些地方怎麼做

  11月30日,2020年雲南省鄉村旅游工作會議在昆明舉行。會上,大理白族自治州、臨滄市、騰沖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交流了當地鄉村旅游工作情況,為全省其他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大理:創新發展模式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大理州走出了六大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

  “農業+旅游”,變農業基地為旅游景區。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大理市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市),賓川縣咖啡園和石榴休閑園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東蓮花村和雲龍縣檢槽稻田分別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中國美麗田園”。

  “非遺+旅游”,變工藝創作為旅游體驗。以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傳承保護為抓手,大力支持大理市周城村,走出一條傳承、保護、開發、可持續的鄉村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發展扎染體驗作坊15家,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帶動就業3000多人,實現年銷售額7000多萬元。

  “支部+旅游企業+貧困戶”,變個體經營為“紅色股份”。賓川縣新庄村成立集企業股份、村集體股份和村民股份為一體的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游開發公司,通過“紅色股份”帶富群眾,打造“紅色體驗、觀光休閑、特色美食”的紅色旅游體驗項目。2019年以來,共接待游客35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50多萬元。

  “節慶+旅游”,變單一節慶為產業化收益。盤活地方節慶資源,突出個性化、特色化、開放化特征,構建餐飲、住宿、消費為一體的產業化體系,豐富鄉村旅游業態。鶴慶縣奇峰村盤活萬畝古梨樹資源,打造一年一度“奇峰梨花節”,讓深山小鄉村變成生態宜居致富村。2019年以來,奇峰村通過舉辦梨花文化旅游節,共接待游客6.58萬人次,帶動發展農家樂、客棧13家,實現村民人均增收1800元,旅游綜合收入達1928萬元。

  “景區+帶動”,變旅游景點為鄉村核心資源。以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為依托,在項目建設以及景區開發和經營中,帶動當地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環境整體提升。彌渡縣借力“小河淌水”名片,打造了密祉旅游小鎮,每年元宵節燈會期間,吸引近8萬人到密祉旅游,創造旅游綜合收入100余萬元。

  “民族特色+產業融合”,旅游扶貧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少數民族村寨和特色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特色旅游商品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通過鄉村旅游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脫貧致富。劍川縣沙溪古鎮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投資,建成特色民宿客棧172家,木雕、刺繡等傳統工藝品商店32家。

  臨滄:強化品牌引領

  近年來,臨滄市以建設“一個美得像夢一樣的地方”為目標,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村,樹立鄉村旅游新標杆。

  臨滄市充分利用萬名干部規劃家鄉行動成果,依托已有自然條件,因形就勢,合理布局房、田、林、路等元素,統籌推進“白改黑、黑配黃、牆改籬、花配樹、藍改彩、房配景、雜改序、天配地”工程,統籌開展村庄景區化建設改造。

  理順規范村內雜亂無序的電線管網線路,全面杜絕村庄內違章建筑、亂搭亂建現象,建立健全村級環境衛生整治管理制度,配設垃圾池、垃圾桶等環衛設施。引導村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每個村庄至少配套建設一座A級旅游公廁,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環境,樹立鄉村旅游品牌形象。

  參考旅游景區標准,制定《臨滄市“鄉村旅游品牌村”申報評定工作方案》,在102個鄉村旅游示范村中優選出20個品牌村重點打造。這20個村都注重挖掘資源特色,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網廁”等要素建設,不斷提升餐飲、住宿、出行、游覽、購物、娛樂等要素供給品質,在村庄景區化建設、市場化運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如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村、芒團村、南楞田村以濃郁民族文化風情聞名國內,冰島村、錦秀村、魯史村以茶文化知名省內外,中山村、安石村、古墨村採取“公司+農戶”模式發展鄉村旅游,碗窯村、忙蚌村、下班壩村、芒陽村、景亢村、忙而村注重核心產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幸福村、昔宜村、班幸大灣塘村依托村內溫泉、瀾滄江、榕樹等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刺樹丫口村、永和國門新村突出邊關風情。

  騰沖:用活旅游資源

  近年來,騰沖市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按照“政府扶持、村民主體、方式靈活、多方參與”的原則,以“跳躍式布局、組團式發展”的模式,積極創新鄉村旅游開發建設和經營機制,重點規劃和推進一批全市鄉村旅游特色村,將江東銀杏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五合帕連傣族古寨、新華鄉壩角阿昌民族村等10個鄉村旅游點創建成A級旅游景區,有力推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依托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86個村庄,以一家一戶為單元,以提升改造農家樂、民宿客棧為重點,打造一院一故事、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的庭院旅游經濟體為主的民宿民居產品集聚區和體驗區。中和新岐村、馬站和睦村、猴橋國門新村等一批古村落正在打造提升成為新的亮點。固東滎陽村的紙傘、劉家寨的皮影、界頭新庄的抄紙、北海富裕村的竹編、和順的藤編等成為吸引游客體驗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產品。

  固東鎮江東銀杏村、清水鄉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高黎貢山茶博園、界頭鎮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江東銀杏村的《優先扶持農旅融合——雲南省騰沖固東鎮江東銀杏村促進發展鄉村旅游助增收》被原國家旅游局作為旅游扶貧富民創新發展典型案例進行推廣。

  北海鄉被認定為省級旅游扶貧示范鄉,猴橋鎮猴橋社被認定為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高黎貢山茶葉公司、台茶公司被認定為雲南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企業。

  德宏:打好發展組合拳

  脫貧攻堅工作中,德宏州委、州政府針對全州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不足、鄉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臟亂差問題突出的實際,結合交通扶貧、農村危房改造、美麗鄉村建設、鄉村人居改造提升工作的推進,將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效方法,打出了一套鄉村旅游扶貧的組合拳,組織實施了一大批鄉村旅游發展項目。

  在村庄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的過程中注重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在外牆體、封檐板、屋檐、村頭寨尾裝飾民族元素、標識標牌,讓各族民居各有特色,留住民族文化記憶和“鄉愁”。

  充分利用清新和美的田園風光、寧靜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干淨整潔的村庄院落以及淳朴的生產生活習慣精心打造旅游扶貧示范點。緊緊抓住脫貧攻堅的歷史機遇,加大交通、電力、廣播電視、網絡、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緊緊依靠群眾、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想辦法讓群眾參與進來、融入進來,動員農戶將“牛棚”改造為客棧,動員農戶將農家小院建設為農家樂和鄉村旅館,動員農戶當向導、當導游,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戶參加餐飲培訓、客房管理服務培訓,提高群眾參與鄉村旅游和服務鄉村旅游的能力,動員群眾組建民族歌舞表演隊向游客展示德宏悠久的民族文化,鼓勵群眾生產銷售農特產品、手工藝品,鼓勵“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抱團發展。

  目前,貧困戶生產的回龍葉、德昂酸茶、滇皂角、石斛、優質米、牛肉干、堅果等優質農產品和貧困戶制作的民族織錦、剪紙作品、刀具、銀器、葫蘆絲、傣陶、竹編等工藝品正在通過鄉村旅游的帶動得到銷售和發展,全州共有126個農特產品成為消費扶貧產品。

  當地群眾在參與、融入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得到實惠,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脫貧致富,並打牢了穩定脫貧的堅實基礎。(朱海)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