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漾濞龍潭鄉:產業選得"牛" 致富有奔頭

2020年12月01日08:33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近年來,雲南省漾濞縣龍潭鄉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依托資源優勢,咬住“特色”精准發力,長遠布局,狠抓“一村一品、一村一業”,初步形成“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項目”的經濟發展格局。

“明年准備種植10畝辣椒,育苗、技術指導、產品收購,他們一條龍服務,我們種得放心,關鍵效益還好。”日前,在龍潭鄉清河村的工業辣椒地裡見到蘇永林時,他剛剛和大理某商貿有限公司簽訂完明年的種植合同。

蘇永林家在2019年種植了6畝工業辣椒,嘗到甜頭的他今年繼續種植了6畝。“以前種玉米,一年辛苦到頭還收不到1000元﹔現在改種工業辣椒,1畝就能收5000多元,6畝地能賣到3萬多元,相當劃算。”算起經濟賬,蘇永林喜上眉梢。

在龍潭鄉,想擴大種植規模的不止蘇永林一家。這段時間,大理某商貿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環彩明的電話就沒有“消停”過,很多村民主動聯系要簽訂種植合同。

“近期,村民們都忙著在地裡摘辣椒,為了不影響大家勞作,我直接把合同帶到地裡和他們簽,現在已經簽訂了1000多畝的種植合同。”環彩明介紹,公司統一育苗,提供技術指導,並按照每公斤4.5元的保底價回收,村民們種植積極性很高﹔今年7個村示范種植了1500余畝工業辣椒,明年計劃發展到4000畝。

龍潭鄉山地多、光照足、氣候適宜,適合種植工業辣椒,也正是瞅准了當地的發展優勢,公司把廠房建到了村民家門口。據介紹,廠房總投資600多萬元,佔地2600平方米,建設有一條年加工量2800噸的烘干生產線。

“現在還是供不應求,如果種植面積能擴大到7000畝,我們計劃再上一條打粉制粒生產線,通過延伸產業鏈,再帶動當地一批村民就業增收。”環彩明自信地說道。

山坡上,火紅的辣椒映紅了脫貧致富路﹔己路河邊,膘肥體壯的牛兒也正“待售閨中”。

長期以來,受制於地理環境的原因,己路河村的主要收入一直依賴於傳統種植業。2017年,乘著扶貧政策的“東風”,己路河村建設起了肉牛養殖場,並通過成立己路河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公司”的模式,帶動村民發展肉牛養殖業。

“目前,全村有120多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其中有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發展肉牛養殖實現了脫貧。”己路河村黨總支書記羅志慧介紹,合作社採取入股分紅,指導村民自己發展並簽訂購銷合同等方式,帶動村民年增收近2萬元。

隨著養殖場規模不斷擴大,村“兩委”班子又引進了青儲種植技術,引導村民種植青儲玉米和飼草實現增收。據介紹,僅今年合作社就向村民收購了20余萬元的青儲飼料。

“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脫貧,還要讓村民們實現致富。”羅志慧信心滿滿地說,肉牛養殖已經成為村裡的支柱產業,今后還要進一步提高養殖技術,擴大規模,真正讓養牛產業成為富民強村的“牛”產業。

“近幾年,全鄉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以提質、增效、擴量為主,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產業化發展路子,確保村民們既脫得了貧,還能致得了富。”龍潭鄉黨委書記羅遠章介紹,目前全鄉水果種植面積達600畝,工業辣椒1500畝,紅花2000畝,滇橄欖1500畝,初步形成了以水果、中藥材、蔬菜和特色養殖為主的產業格局。

如今的龍潭,辣椒紅、牛兒肥、橄欖甜、紅花艷……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村民發展各有門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美好願景正逐步實現。(楊桂清、羅月娟、楊潔)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