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雲南省麻栗坡縣被列為全國第四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縣委、縣政府聚焦“動、嚴、活”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堅持問題、創新、市場三個導向,堅持高站位謀劃、高標准要求、高質量推進,堅持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三駕馬車”齊頭並進,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有效釋放,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進一步夯實。
干部群眾“動起來”。思想推動。採取“一次動員會、一場培訓會、一個推動會、一堂群眾政策講解、發放一封告知信”“五個一”模式宣傳發動。全縣培訓115期5800余人次,印發宣傳資料63200余份。抓實查清。堅持群眾參與、分類施策、邊查邊改、嚴肅執紀“四個原則”﹔強化宣傳培訓、摸底排查、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四項舉措”﹔發揮駐村工作隊、鄉(鎮)村骨干、村民代表和督查工作組“四支隊伍”作用。全縣清查核實資產8.17億元,集體土地總面積313.6萬畝,台賬210份。統籌兼顧。遵循“三個兼顧”(兼顧考慮戶籍關系、兼顧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兼顧對集體積累的貢獻因素)、堅持“七個原則”(依法依規、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維護穩定、持續發展),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全縣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的村、組數共2063個,確認成員身份269512人。明確股份。集體股設20%,成員股設80%,按類別分別填寫股份量化明細(登記)表。全縣有經營性資產的102個村委會和114個村小組已完成股份量化工作。規范程序。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的村、組216個,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的有61個。總結經驗。深入挖掘和全面總結具有麻栗坡特色的產改工作經驗。
工作制度“嚴起來”。強化監督指導。制定“日調度、周通報”制度,倒排工期,層層壓實責任、細化措施、齊抓共管。村“兩委”、村民代表會和黨員大會商定事宜均有記錄、留有影像,主動查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強化制度建設。建立完善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制度、評估辦法、運營管理、承包、租賃合同等制度,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流程和操作程序。強化后續管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實行實名登記制度﹔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股權實行“配股到員、發証到組、一組一証、一証多員”管理模式﹔村小組集體經濟組織股權實行“配股到員、發証到戶、一戶一証”管理模式。
資產資源“活起來”。“三權分置”,農村土地活起來。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擴大確權成果。全縣11個鄉鎮96個村委會(社區)1933個村民小組62401戶承包戶780337.4畝507259塊耕地已確權登記﹔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累計達78012畝,流轉農戶11063戶,有效提高了農村土地的資源配置效率,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資源變資產”,沉睡資源醒起來。村集體以集體土地、林地、水域、荒山等自然資源要素和閑置的房屋、設備等可經營性資產的使用權、經營權,通過一定形式投入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收益。“資金變股金”,閑置資金轉起來。利用集體積累資金、產業扶持資金、脫貧攻堅整合資金和集體土地經營權等資源,投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股東收益,增加農民家庭收入。“農民變股東”,農民群眾富起來。15個企業、7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全縣有產業發展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如天保鎮天保村委會蘇麻灣村小組將邊境勘界補償款130余萬採取異地置業的方式,到麻栗坡縣城內購置兩間門面對外租賃,每年收取租金30880元,從2013年開始每兩年按戶分紅一次,每次能分到2000元﹔猛硐瑤族鄉通過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認定10000畝,涵蓋全鄉5個村委會,年產茶葉256噸,農業產值1152萬元,涉及茶農560人,輻射帶動周邊茶農1380人,拓寬了群眾致富道路﹔六河鄉以組織引領明確“新指向”、黨員帶頭開拓“新路子”、成立機構搭建“新平台”、整合資產、探索“新資源”的“四新”模式走出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李艷萍、張雯銘、王正委)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