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第十輯內容涉及天文、歷法、自然等諸多方面,對了解先秦時代社會思想文化帶來新的認識,其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11月20日,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據介紹,“清華簡”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此次發布的五種八篇竹書,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之前整理報告已順利出版九輯。而這次發布的第十輯內容超乎尋常的艱澀難懂,為此,整個整理研究團隊付出極大努力。
本次發布的“清華簡”中最重要的是《四告》,為50支簡的一卷竹書,抄寫了內容相關但又相互獨立的四篇文獻,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其余四篇中,《四時》《司歲》與《行稱》三篇是數術類文獻﹔《病方》是方技類文獻。
值得一提的是,《四時》篇共43簡,詳細列舉每月一、四、七、十、十四、十七、二十、二十四、二十七日的星象和雲、雨、風等物候,並將一年分作三十七時,其中星象術語又多分為青、玄、白、赤四種,分別對應四象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其星象術語自成體系,與文獻記載的星象術語迥異,提供了一個戰國時期的全新的星象系統,有待於天文史學家進一步解讀和發掘。
據介紹,《司歲》篇共15簡,是目前所見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行稱》記一月“六稱”的具體日期、利弊和成效,所記稱行之事均屬政事,是目前所知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病方》殘存33字,記載病方3種,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黃德寬表示,目前“清華簡”整理工作完成三分之二,已進入最后攻堅階段,將以每年一冊的進度出版,早日將其向社會與學界公布。(記者 華凌)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