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鹿鼎記》“翻車” 張一山的油膩庸俗化了金庸劇

2020年11月19日08:5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翻拍《鹿鼎記》“翻車” 張一山的油膩庸俗化了金庸劇

要說最近哪部劇在風口浪尖上,莫過於剛剛才在央視開播的《鹿鼎記》。開播還不足一周,該劇在豆瓣的打分人數就超過了三萬人,而分數也直逼年度最低——2.6分。

這部由張一山、唐藝昕、張天陽等主演的翻拍版《鹿鼎記》,在正式開播前被寄予厚望。從小演過經典角色劉星的張一山,其實路人緣和觀眾緣都不錯。張一山本人幾度塑造過類似調皮抑或匪氣的角色,也被大家認為是韋小寶的合適人選。但是劇一開播,很少在演技上“翻車”的張一山,卻貢獻了自己演藝事業上最為油膩的表現。

不管是開篇處引入人物的評書片段,還是正式劇集裡無時無刻不在抓耳撓腮、擠眉弄眼,張一山塑造的韋小寶並沒有演出原著中的靈氣,過於夸張的表情和動作,讓整個人物成了一個典型的丑角。在金庸愛好者六神磊磊看來,該劇最大的問題在於整個創作團隊對於韋小寶人物的理解偏差,“他們把韋小寶理解為滑稽小丑,隨時要胳肢人,這是錯的,韋小寶會作弄別人,但恰恰自己最不肯平白扮小丑的,除非他別有目的。”六神磊磊認為,該劇試圖將幽默注入翻拍版本,但卻讓幽默“成了整個主創團隊身上沉重的負擔”。

這一點貫穿全劇,劇中除了韋小寶的擠眉弄眼,連皇帝康熙的行為舉止也時常超出常規,而素來飛揚跋扈的建寧公主就更是行事無常。在被韋小寶無意戳中心事后,建寧公主居然做出了在地上連續打滾的舉動,這個鏡頭之長讓人懷疑導演的幽默感用錯了地方。而觀眾吐槽的表演細節,如康熙突如其來的天津口音,作為揚州人的韋小寶莫名其妙的東北話,以及桃紅柳綠的置景、服裝和道具,都讓這部劇呈現出一種荒謬的舞台劇感。

而對於熱衷金庸文學作品的觀眾來說,這次翻拍的根本錯誤,在於完全丟掉了金庸故事裡核心的江湖氣。從《鹿鼎記》最早的翻拍版本算來,不管演員的表演和整體拍攝水平如何,《鹿鼎記》的故事從來都帶著天然的武俠意味。韋小寶從一個無名人物誤打誤撞,成為康熙跟前的重要輔佐,又與神龍教、天地會產生關聯,他行走江湖的根本不光是偷奸耍滑的機靈勁兒,更多的還是他身上遵守道義的俠義精神。這本來就是《鹿鼎記》背后深層次的人文表達,一旦變成了刻意消解深度的荒誕劇,就完全喪失了金庸武俠故事真正引人入勝的核心氣質。

在六神磊磊看來,這也是這些年武俠劇翻拍常常“翻車”的關鍵所在。“除了底層氣,新的《鹿鼎記》以及近些年來所有崩掉的武俠劇,都共同失去了一樣的東西,一樣關鍵的、靈魂的東西,就是江湖氣。名義上是武俠劇,但是江湖沒有了。”新版《鹿鼎記》中缺乏真實感的造景未能如實還原江湖的人聲鼎沸,也讓故事的場景似乎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房間裡發生的。這讓那些熟悉的故事似乎依靠一個個小品在完成,毫無人情往來的台詞,似乎趕進度一般在推動劇情,活生生的人物不見了。

還有觀眾直言,原劇裡本來需要好幾集才能完成的劇情,在新版《鹿鼎記》裡15分鐘就完成了。就在第一集,韋小寶就完成了從揚州進京、認識康熙、遇見建寧公主等一眾戲碼,刺殺鰲拜、抄家獲得《四十二章經》,乃至海公公對戰皇太后,過去至少十幾集的劇情,在不到五集裡都一並完成。據了解,該劇原本是按照60集拍攝的,但播出時剪到了45集。不管背后原因為何,這種匆匆刪改就開播的故事顯然無法還原經典,更是難以打破經典的“金庸濾鏡”。能否挽回2.6分的口碑,隻能看后續劇集能否逆襲了。(李夏至)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