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星河 心中有日月

2020年11月18日15:18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一個海歸,放棄本可在國外輕鬆就業的機會,回國將根須扎在雲嶺,是因為他眼中有星河,心中有日月。

一個80后,帶著一群同樣由80后組成的團隊,心無旁騖地進行科研和技術推廣應用,是因為他恪守老師的三句教誨,更有心系國計、心系煙農的情懷。

因為連續工作,他曾暈倒一次,伴發突發性耳聾住院。出院后,他立即回到崗位。他說,那是他的戰場。

工作中的鄒聰明。攝影:任可

俯身雲嶺,遒勁扎根

9月24日,雲南省委宣傳部、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技廳聯合發文,作出關於表彰10名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的決定,雲南省煙草農業科學研究院的鄒聰明名列其中。這位2015年9月才參加工作的80后海歸,站在了聚光燈下。

鄒聰明是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求學經歷與農業有關。在西南大學學習了七年,先后獲得農學學士學位和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后,他赴美求學,在美國肯塔基大學學習了5年的煙草學,擔任科研助理,獲得博士學位。

美國的煙草公司很青睞他,有意栽培他,並向他伸出橄欖枝,但是,最終他還是拂了別人的好意。因為他認為,他的根在中國,他不能忘記祖國和親人,更不能忘記當初求學的初衷——若學有所成,必報效祖國。

回國后,他放棄入職中國科學院和211高校的機會,選擇來到國內煙葉主產區——雲南。

鄒聰明說,進入雲南省煙草農業科學研究院后,他不希望只是在實驗室做實驗,他要走出自己心理的舒適區,要走到雲嶺煙區紅土地上,走到煙農家。所以,他對領導提出:“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最難干的事交給我。”

“在我國,種植一畝地需要用25個工,這還只是保守數字。但是,早在5年前,美國種植一畝烤煙就僅僅隻需要1.3個工。這是多麼讓人痛心的對比。而且,煙葉收購價格相對穩定,但勞動力價格卻年年上漲,這讓許多煙農已經種不起煙,種得起的也存在種植難、烘烤難的瓶頸問題,影響著雲南煙草的穩定生產。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是我需要做的事,也必須去做的事。”鄒聰明說。

登高山,才知天之大﹔臨深谷,才知地之厚﹔下煙區,才知苦亦樂。連續經歷了半個月的“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模式,好幾次烤一爐煙都是凌晨而睡,也許平淡、也許單調,但他每一天都在積累沉澱。

除此之外,他還利用在美國攻博時 “煙草免耕生產”的研究推廣經驗,在國家與省級基金項目支持下,對長期輪連作與施肥條件下植煙土壤各粒徑團聚體的碳、氮分布規律進行研究,明確了植煙土壤有機碳、全氮存量主要由植煙土壤大粒徑團聚體提供,建立了“植煙土壤團聚體—根系性狀—作物生長”相關關系,提出了雲南K326和紅大烤煙品種的氮肥響應模型和最適氮肥用量,為雲南省植煙土壤有機肥和氮肥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工作中的鄒聰明。攝影:黃凱

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

之后,鄒聰明領銜開展了雲南“煙葉烘烤提質增效重大專項”課題研究,擔任第一技術負責人。

“煙葉烤得好是寶,烤不好是草。烘烤是煙葉生產的關鍵環節,百分之十的損失是常見的,百分之三十也是有的。雲南省烤煙生產總量佔全國50%左右。但是由於煙葉烘烤質量帶來的損失也不可小覷。五年前,烘烤損失都在百分之九以上,隻要下降一個百分點,就能夠減少幾個億的經濟損失。”鄒聰明說,煙葉質量受許多因素影響,以常見的“挂灰煙”為例,就有氣候、土壤環境、施肥管理、病害、烤房設備及烘烤工藝等因素影響。這項工作更多的是苦、累、單調、枯燥,不容易出成績,而且,生產上很容易將責任和錯誤包攬在烘烤管理上,使其成為“背鍋俠”。

盡管如此,他依然迎難而上,帶領省煙草農科院烘烤調制團隊聯合全省十三個植煙州(市)首席烘烤師組建省級研發團隊,開展植煙土壤、煙葉營養、煙葉調制、煙葉質量等多方向的基礎性研究。僅僅在挂灰煙的影響因素方面,就明確了田間鮮煙葉素質差異及損傷、田間冷害、玉米花粉過敏、烘烤技術等因素均可導致挂灰煙葉形成。並且,在此期間,他授權了挂灰抑制劑、特殊煙葉烘烤方法、烘烤過程監控報警、烤房建設等方面國家專利30余件,部分專利實現了轉化,應用於實際生產。

他從事煙葉調制技術研發,主持了雲南省科技廳面上項目“烤煙烘烤過程中酶促棕色化反應的機理研究及應用”與雲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科技項目“烤煙挂灰煙形成機理與消減策略研究”與雲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科技項目“支撐雲南卷煙品牌的工藝技術及裝備研究與應用”,並參與了多項雲南省煙草公司烘烤科技重點項目。這些項目涉及到特殊品種烘烤、烘烤工藝標准化、難烤煙葉機理、初烤復烤一體化等多方面內容,積累了豐富的煙葉調制研究經驗。

鄒聰明說:“雲南省在用的密集烤房有27萬座左右。出於對綠色能源、清潔生產、節省勞力和時間成本的考慮,我們用生物質顆粒代替燃煤。並且,根據各地的資源和條件,我們因地制宜,考慮了電烤房、甲醇烤房、天然氣烤房、太陽能輔助烤房等,旨在既節省勞力,也保衛藍天。”

目前,在他帶領下,為響應國家綠色低碳經濟發展要求所開展的“雲南省烘烤提質增效重大專項”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截至目前,在清潔烤房方面,已推廣生物質烤房53000多座,生物質顆粒加工線100多條,電烤房400多座,太陽能輔助烤房,天然氣、甲醇烤房100多座,實現了雲南20%烤房用清潔能源替代。

此外,鄒聰明還帶領團隊實現了全省煙葉烘烤工藝曲線標准化,建立了雲南煙葉烘烤工藝曲線庫,向全省累計發放了30萬套針對不同州(市)、不同品種的採烤挂圖,100%覆蓋了雲南省密集烤房群。今年,生物質顆粒烘烤技術在雲南推廣106萬畝,穩溫降濕工藝3年累計推廣100萬畝。助推實現了全省煙葉烘烤損失率的三連降,雲南煙葉烘烤損失率從之前的百分之八左右降至百分之六點五,挽回了不小的經濟損失。他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兩項及多項廳級科技獎勵,出版專著2部,公告並實施了7項地方標准。不僅解決了雲南省煙葉烘烤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改善了雲南煙葉烘烤質量,還真正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目前,80%的生物質烘烤設備廠家採用由他擔任第一發明人專利的“生物質顆粒燃燒機的自動除渣推渣結構”,深受產區好評。

在省級綠色發展基金的補貼下,生物質顆粒的價格成本與燃煤相當。但是,按照傳統的燃煤烘烤,一個工人隻能管理5座烤房。而使用生物質顆粒,一個工人可以管理25座烤房。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

解決了煙葉種植過程、烘烤過程出現的常見問題,接下來要解決的,也是烘烤提質增效的升級版——“精准智能烘烤”。

“煙葉生產中,科技隊伍和生產隊伍,缺一不可。隨著煙區的轉移,從未種過煙的山區開始種煙了,但關鍵是烘烤關,烤壞了就全報廢,煙農就一年白干。老一代煙農很多已經老去或不健在,而年輕一代煙農大都缺乏技術,沒經驗,也沒耐心。面對青黃不接的狀況,我們需要考慮像電飯煲煮飯一樣,研究‘一鍵式’烘烤技術,隻要裝備齊全,人在手機上就能夠簡單操作。烘烤季節,煙農是離不開烤房的,烤一爐煙基本上就是七天二十四小時待命。實現智能烘烤既能保証煙葉烘烤質量,也能讓煙農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因此,煙葉烘烤的未來是走智能化道路。”鄒聰明主動請纓后,這一課題提升到了省級層面。

截至目前,鄒聰明帶領團隊在雲南主要種煙州(市)部署了800多座監控烤房,探索遠程操控烤房技術的應用,並初步建成了精准智能烘烤體系。

“科技不能走老路子。要發現問題,拓展解決問題的技術,並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保障煙農的利益,保障國家利益。”這是鄒聰明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他也要求團隊成員不僅要搞科研,還要在兩年之內拿到“煙葉烘烤調制師証”,腳踏實地,不能讓科研與生產脫節。

“沒有熱愛的態度,就沒有成績。所以,無論學歷有多高,人人都需要練兵。”

鄒聰明說,在美國讀博期間的五年,每年的2月到10月,他早上九點就到了田間,下午5點才返回。工作以來,他也一直保持這個習慣。他說:“隻有這樣,才能知道煙葉的脾氣和喜好。那五年,我一直是積澱,沒有發表過一篇論文。也許,我的論文不應該寫於實驗室,而是應該寫在煙地裡,寫在烤房中。”

鄒聰明即將到雲南工作之前,曾請教其恩師,如何在煙草行業做科研一直保持活力。恩師回答道:做煙草科研,先以三個原則衡量:是否滿足了煙草行業的重大需求﹔是否保障了基層煙農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與新方向。

“我一直銘記恩師的話,軍人要打仗,就得站到戰場上。雲南這片土地就是我的戰場,這些年走來,我不后悔。”鄒聰明說,年輕時候學知識,現在學智慧。人,隻要做好一件實事,就會有滿足感。而要成事,必須謙遜,先尊重人,尊重每一個意見和建議,才能聽到真話,接觸到真實。

在這5年中,鄒聰明平均每年進行省級烘烤培訓授課2次﹔州(市)級5-10次,培訓人次在2萬人以上。自2016年以來,他已培養與在培養的煙草專業本科生10多人、研究生10人。由他指導的畢業生絕大部分進入煙草行業工作,為我國煙草行業發展培養了創新性人才。部分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考上了中國農業大學、西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優秀農業院校的碩士、博士。(程浩、張智勇、李文昌)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