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玩泥巴” 個個手藝人

虎遵會

2020年11月17日08:02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一村民正在展示剛出窯的陶瓷。(人民網 虎遵會 攝)

初冬的清晨,走進碗窯村,一路大霧彌漫,隻見土陶制造作坊和村民的房屋在大霧中若隱若現,像極了一幅幅水墨畫。隨著太陽升起,大霧逐漸驅散,暖暖的陽光洒在大地上,將碗窯村照得更加通透。

碗窯村,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這裡有資源豐富的“中國第一土”之稱的高嶺土,探明儲量1018萬噸,佔全國探明儲量的八分之一,而臨翔區的高嶺土資源,主要就分布在博尚鎮。

也正是如此,早在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就有人在這裡建起“龍窯”,以制陶為業,繁衍生息。從此,碗窯燒制陶器的技藝代代相傳,從未間斷,至今仍有“全村玩泥巴,個個手藝人”的濃厚氛圍。

碗窯村燒制的陶瓷。(人民網 虎遵會 攝)

代代傳承,延續百年制陶技藝

一大早,趙仕旺便來到自家的陶器鋪打掃衛生。“快進來坐,喝口水。”見客人來訪,趙仕旺一邊招呼,一邊笑著說,好長時間沒來了,今天過來打掃下衛生,順便補補貨。

“自己開的店鋪,怎會好長時間不來?是生意不好還是……”正當納悶之時,趙仕旺笑著說出了答案:“平時都在家裡忙著做陶器,鋪子裡的東西都是明碼標價,游客看上哪個,掃碼支付后就可以拿走了。”

 果不其然,順著土陶街望去,幾家店鋪都無人看守,游客三三兩兩,有的正在挑選陶器,有的正在掃碼支付,有的正在自己包裝陶器,井然有序。

“除了春節、國慶等客流量較大的時候,我們基本不會來守店,就這麼擺著賣。”趙仕旺說,現在生活好了,游客的素質也提高了,沒人會偷。

“當然,人手緊張也是一方面的原因。”趙仕旺說,這個小店鋪是2019年開的,春節、國慶等小長假時,每天都有四千多元的銷售額,平時隻有一兩百元。“平時家裡忙,再來一個人守著,不劃算。”

趙仕旺介紹,他家有4個勞動力,還外聘了一個師傅,平時都在家做陶器。“我家有一個柴窯和一個電窯,柴窯有訂單才開火,但電窯每天都會‘燒’一窯。”

提及陶器的燒制,趙仕旺有說不完的話。“我從12歲就開始跟著爺爺和父親學習做陶器,從最初的腌菜壇、酒壇等土陶,到現在的彩陶,一代傳一代,至今已有四代了。”

“爺爺和父親做的時候,基本都是腌菜壇和酒壇等土陶,還得挑著出去才能賣掉,或是直接用來換家裡的口糧。”趙仕旺說,最遠的,得挑到距離碗窯村幾十公裡之外的雙江等地,才換得了包谷。

與爺爺和父親相比,趙仕旺覺得他和兒子算是幸運的。“時代越變越好,生意也越來越好做。”趙仕旺說,如今,當年的腌菜壇、酒壇等土陶主業已變成了副業,而彩陶等手工藝產品,則變成了主業。

趙仕旺介紹,近些年,隨著電商平台的發展和來村裡的游客越來越多,他們做出來的產品,銷量激增。“我們家的土陶,有一半銷往廣東,剩下的都是通過電商平台或是游客直接買走。”趙仕旺說,2019年,他家做陶器的毛收入有40多萬元。

“前幾年沒有那麼多!”趙仕旺連忙補充說道,他認為,這個收入與近年來政府部門對碗窯村土陶文化的重視息息相關。

碗窯村燒制的土陶。(人民網 虎遵會 攝)

“土陶”變藝術品,產銷兩旺

由於碗窯村出產的陶器品質較好,造型獨特,具有較強的使用價值,長期以來深受消費者和客商的青睞,產品銷往廣東、天津、河北等地。

“以前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大,我們的產品物美價廉,根本不愁賣。”碗窯村黨支部書記楊章庭說,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制陶工藝,已滿足不了大家的需求。

如何提高村民制陶的工藝水平,進而提高土陶產品的附加值,是碗窯村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此,楊章庭介紹,自2007年開始,碗窯村就定期分批組織陶農、非遺傳承人到景德鎮陶瓷大學、上海工藝美術學院等專業院校考察學習。

通過學習培訓,讓陶農、非遺傳承人制作技藝得到了很大提升,趙仕旺家就是其中之一。“我兒子去學習歸來后,做的陶器價格都翻了好幾倍。”趙仕旺說。

其實,在碗窯村,像趙仕旺家這樣的村民還有很多。今年55歲的羅星青,是羅家第九代制陶傳承人,今年是他做陶的第43個年頭。

羅星青介紹,以前,村裡的產品雖然好賣,但大家都看到,隨著市場的發展,制陶工藝創新不足,土陶產品粗放,附加值不高等問題就逐漸凸顯出來。“面對這樣的瓶頸,許多陶農都認識到,觀念的革新和技術的創新勢在必行。”

“對於學習,既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羅星青說,2019年,臨翔區委區政府在村裡舉辦了柴燒營創作活動,邀請了眾多國內外的陶瓷藝術家前來指導,給村民們帶來了難得的學習機會。

“柴燒創作營活動的舉辦,帶來的不僅是產品的銷量,更為重要的是讓村民有一個學習提升的機會。”羅星青說,通過學習,村裡制陶人家陸續開發了茶壺、燈台、“火鍋”等100多個新產品,讓土陶產品不僅兼具實用性和工藝性,產品淨利潤也得到大幅上升。

在去年的柴燒創作營活動上,羅星青跟幾位陶瓷藝術家交流學習后,做出了幾件新產品。“原來我做的一壇一罐一碗一杯,也就幾塊或幾十塊幾百塊錢,而這幾件藝術品,有人給價一千五六,但我不賣,至少要兩千以上。”羅星青笑著說,這是藝術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土陶制品。

羅星青介紹,與村裡很多人家一樣,新產品的開發,讓陶瓷產品淨利潤也得到大幅上升。“2019年,我家的土陶毛收入達60多萬元。”

在碗窯村,和羅星青、趙仕旺這樣的制陶人家還有很多,他們在不知不覺間,已將自己的農民身份變成了“半商半農”,一邊種田一邊經營土陶,從而增加了收入,全村的經濟在這樣的勢頭下逐年紅火。楊章庭介紹,2019年碗窯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1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834元。

碗窯村燒制的土陶。(人民網 虎遵會 攝)

文旅融合,產業更興旺

在楊章庭眼裡,讓碗窯村的“土陶”變為藝術品,實現產銷兩旺,只是第一步的計劃,實現陶瓷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才是終極目標。

楊章庭介紹,近年來,臨翔區結合碗窯村實際,把陶瓷產業與文化、旅游、美麗鄉村建設、陶瓷技藝傳承保護等有機結合、促進產業融合,找到了資源優勢與市場的結合點,精心打造出鄉村旅游品牌,持續推進文化旅游與陶瓷產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村裡已建設了以瓷為主的臨滄泰窯緬寧瓷主題文化園,以陶為主的雲臨尚品生態文化庄園,不斷拓寬陶瓷產業發展路徑,推動陶瓷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楊章庭說。

據了解,為了使碗窯村的傳統土陶“華麗轉身”,碗窯村還開辦了土陶合作社,建設土陶集中展示交易中心,以統一工藝標准、統一經營管理、統一訂單承接“三個統一”,提高土陶產業組織化程度,實現抱團發展。

“現在我們碗窯村,可是美名傳四方,不僅土陶產品做得越來越好,就連村庄也變美了。”楊章庭說,自2019年起,村裡就開始嘗試種植種菊花,使整個村庄都在花叢中,煙農菜農變成了花農,全村變成旅游村、網紅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

如今,走進碗窯村,沿路兩邊的制陶店一家挨著一家,隨處可見陶酒壇、陶罐、陶酒壺、花瓶等陶器,家家戶戶都把自家產品擺在貨架上或堆在院子裡,自成一道別樣的風景。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東家進西家出,一邊聽碗窯村土陶發展史,一邊欣賞土陶作品,最后帶走自己喜歡的產品。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