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仙人洞村一景(10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孟佳 攝
遠山如黛,湖水如鏡。走進仙人洞村,充滿彝族風情的建筑和青石板路透露出古朴的氣息,穿著民族服飾的村民或刺繡或勞作,小孩在仙人湖畔嬉戲玩耍,一幅怡然自得的景象。
仙人洞村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是個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20世紀90年代,村裡人均年收入隻有300多元,村民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經常扛著口袋外出借糧,仙人洞村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口袋村”。
是什麼帶來了山鄉巨變?
村委會主任范成元介紹,仙人洞村位於普者黑景區內,景區旅游業的飛速發展,為村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機會。如今,仙人洞村已成為著名的“網紅村”,人均年收入突破5萬元。村裡近兩百戶人家,90%以上在開民宿、搞旅游,村民生活條件有了質的飛躍,“全村有200多輛小轎車”。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仙人洞村仙人湖畔美景(10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孟佳 攝
回憶起旅游業在仙人洞村起步的時候,范成元說,那時村民只是經營“粗放式農家樂”,房子是最原始的土坯房,連獨立衛生間都沒有,主要接待來“吃吃喝喝打麻將”的省內游客。
隨著仙人洞村名氣漸漲,村民們為了接待更多游客,紛紛開始修建新房。“很多村民建起五花八門的高樓洋房。琉璃瓦房、石棉瓦房……啥樣的都有。”范成元擺了擺手,“接待能力提高了,但民族文化元素都消失了,這不是長遠發展之道。”
由於亂搭亂建和無序發展,仙人洞村生態問題逐漸顯現,村內垃圾成堆、污水橫流,令越來越多的游客“敬而遠之”。村民逐漸意識到,盲目發展留不住游客,發展鄉村旅游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也不能放棄民族特色。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仙人洞村彝族婦女在刺繡(10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孟佳 攝
2014年,丘北縣對仙人洞村進行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成立工作隊進村入戶開展工作,按照“一戶一方案,一戶一設計”的建設規劃,最大限度保留鄉土氣息,展現民族特色。縣政府制定獎勵政策,對符合規劃設計的民居給予獎勵,累計兌現獎勵資金104萬元。
說起重建老房的經歷,村民范成玉依然記憶猶新。“家裡老人不同意,苦日子過怕了,家裡情況稍微好一點就要推房子,他們說什麼都不同意。”范成玉理解老人的擔憂,但出於長遠考慮,他還是咬咬牙,決定“推倒重來”。
“拆房那天,我父親看到家裡變成一片廢墟,當場就哭了。”范成玉想起當時的情景,聲音一度哽咽,“我說老爸別哭,以后肯定比現在好過得多。”
范成玉的判斷是正確的。重建后,政府給他發放了1萬元獎勵資金,他家的彝族風情民居更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體驗。“以前開農家樂要到村口去拉客人,一年到頭也就賺個兩三萬元。現在客人會自己找來家裡,輕輕鬆鬆能賺五六十萬元呢。”民宿開得風生水起,范成玉的一雙兒女都在家裡幫忙打理,“孩子們都在身邊,不用外出打工,我的日子真是越過越幸福!”
更多村民開始響應號召,啟動重建工程,打造精品客棧。短短幾年間,“奇形怪狀”的洋樓被斜瓦屋面的彝族民居取代。
隨著2016年雲桂鐵路貫通運行,全國各地游客能更便捷地前往普者黑游玩,仙人洞村的鄉村旅游也迎來了“黃金時代”。(記者孟佳、劉昕宇)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仙人洞村仙人湖畔美景(10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孟佳 攝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