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愛坊前感“利國便民之要”

張 帆

2020年11月11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忠愛坊前感“利國便民之要”

  位於昆明三市街的忠愛坊。黃曉鬆攝

  昆明市三市街街口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上除鐫刻“忠愛”二字外,並無其他撰述,但熟悉昆明掌故的人都知道,此坊是為紀念元朝雲南首任平章政事、“忠於君而愛於民”的賽典赤而立。賽典赤治滇6年,博採“利國便民之要”,推行系列革新之舉,終逝於任上。史載,“百姓巷哭”,悼念者“號泣震野”。

  一個封建時代的地方官,賽典赤的“利國便民之要”都有哪些方面呢?查考史籍,舉其犖犖大者,有這樣幾項——

  劃清行省與王府的“權力邊界”,維護元中央的權威。元初在雲南實行軍事管制,省級既有行省又有宗王,導致元中央政令不暢。賽典赤受命入滇,雲南宗王脫忽魯暗備甲兵,以防權力旁落,賽典赤既沒有畏縮,也沒有以“力服”,而是以“心服”,化解了政治危機。賽典赤隨后奏請元中央,建立雲南行中書省,明確了行省是執行中央的政令機構,而王府只是對行省的監督機構,由此權力集中,政出一門,雲南從而“政令一新,而民不知擾”。

  體察民情,詢“利國便民之要”。經過多年戰亂,元初雲南已是民不聊生,亟待推行新政,但革新應當從何著手?賽典赤深入底層,傾聽民聲,“接待無虛日,雖一壺漿,必笑而納之,更厚其酬答。由是遠近翕然倶來。”掌握了實情民意,革新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了保証。

  獎農薄稅,調動民眾生產積極性。元初,雲南無粳、稻、桑、麻,賽典赤“教民播種,教民養桑”。為薄糧稅以厚民,史載,賽典赤曾反復與當地農民商榷租稅比例,從每畝交納收成的一半,降至三分之一,最后約定每畝交納稻米兩斗,其用心之良苦,至今讀來令人動容。革新的同時,賽典赤又從便民出發,沒有在雲南強制推行內地的錢鈔,仍允許貝幣流通,民皆稱便。

  治理滇池,既管總,又實做。自古以來,滇池就滋養著滇中大地,但其水患令賽典赤常常面臨“池口壅塞,水及城郭”的危局,絲毫不遜於當今滇池治污的艱難。賽典赤經過周密勘測和籌劃,把滇池治理分成上下兩段,親自負責上段工程,腳踏實地干,得良田萬余頃。

  賽典赤的“利國便民之要”,集中體現了他的忠誠、擔當和務實。忠誠是其首要的政治品格,忠誠贏得信任,信任贏得支持,大至設行省,小至保留貝幣流通,沒有元中央的信任、支持顯然不可能成功。政出一門,權力集中,必然是有權必有責,有責必盡責,處理宗王危機、劃清王府與行省“權力界限”、減免農民稅負等,在一定時期內,都會面臨不可預見的風險,隻有把重擔扛在肩上,排除阻礙,方能有成。賽典赤還把搜集民意置於首要。重要事務,不假手於人,一方面體察實情,積累一手經驗,也能隨時矯正決策中的失誤。

  再一條絕不能遺漏,就是干淨。《元史》記錄,“夷酋每來見,例有所獻納,賽典赤悉分賜從官,或以給貧民,秋毫無所私。”

  “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后看,雲貴賽江南。”明人的這句預言流傳至今,代表著一直以來人們對改變西南地區落后面貌的期盼。當前,西南乃至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任務依然艱巨。要將現實差距轉化為前進動力,與其“等靠要”,不如起而行,與其左顧右盼,不如苦干實干,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完成跨越發展的歷史重任。

  忠愛坊無言,賽典赤的“利國便民之要”至今仍不失為一個有益的資政借鑒。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