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高聳的南天門山密林中,分布著中緬106至125號界樁,在121號高石頭界樁旁,是距中緬邊境線僅50米的雲南臨滄市鎮康縣南傘鎮紅岩村刺樹丫口自然村。站在村裡的觀景平台放眼望去,山連著山,有時雲霧繚繞,有時碧空萬裡。當村民們在村裡彈起三弦,吹起笛子、蘆笙、嗩吶,圍成圈開始“阿數瑟”打歌時(流傳於鎮康縣的原生態歌舞演唱形式——記者注),歌聲飄過山嶺,對面緬甸的阿哥阿妹會回山歌過來,跨國山歌傳遞著世代相傳的胞波情誼。
刺樹丫口村是鎮康縣域內最抵邊村寨,被稱為“百裡邊關第一哨”。2019年7月,刺樹丫口被列為臨滄市“邊境特色旅游示范村”。過去刺樹丫口村民隻能步行上下山,到縣城來回4個多小時。如今,盤山公路修好了,旅游設施完善了,村民迎來大量游客,村裡農家樂、民宿、小賣部、小超市逐漸增加。
臨滄市地處雲南省西南邊陲,其中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與緬甸果敢自治區、第二特區(佤邦)接壤,邊境線長290余公裡,沿邊44個行政村下轄的241個自然村有8萬余人。2019年5月,臨滄市在雲南省率先啟動了沿邊小康村建設,整合186個項目50億余元資金,圍繞“產業村、旅游民族特色村、較大村、邊境貿易、邊境維穩”五類集群,全力推進“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發展、村級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整治、興邊富民”五大工程。
刺樹丫口村石漠化的土地存不了水,“地無三尺平,出門石旮旯。水從天上來,姑娘往外嫁”,村民紛紛外出打工。2019年8月,在縣城做果蔬生意的張淑榮聽說刺樹丫口被列入“邊境特色旅游示范村”,決定回家辦農家樂,最初農庄隻有6張飯桌,2019年國慶以后,游客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每天有10多桌,營業額可到兩三千元。”張淑榮說,現在的收入比在縣城做生意時好多了。
曾去浙江做棉簽的36歲村民蘇曉慶也回到了刺樹丫口村,去年貸款養牛,10頭牛賣了3萬元,今年又貸款15萬元養了18頭牛。
旅游業也正在滄源佤族自治縣位於中緬174和175號界樁邊側的單甲鄉嘎多村煥發生機。
“月亮升起來喲,山寨靜悄悄”,傳唱了40年的佤族“東方小夜曲”民歌《月亮升起來》,創作地就是嘎多村。嘎多是滄源縣建寨歷史最長的村子之一,四周山高林密,谷底與山峰成“V”型字樣,夜間望月的時間雖短卻皎潔無瑕,人們都叫它“月亮古寨”。這裡至今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佤族傳統風俗。
“您好,快請進來喝點茶。”每當有游客來到家門口,村民陳艾那就會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招呼客人。1年前,腼腆還不會講普通話的他見到陌生人就躲。自從“島裡-嘎多-安也”旅游環線公路修通后,村裡的民居環境提升,游客增加。現在,全村會唱歌跳舞的男女老少組建了文藝隊,接待游客。曾在北京打工10年的村民岩昆也和妻子回了村,擔任起文藝隊隊長。
“等沿邊二級公路單甲段修通后,從滄源佤山機場到嘎多村隻需20分鐘。”嘎多村支書李金明說,村民們參與旅游業的熱情越來越高。“過去普通話、禮儀這些培訓沒人參加,現在都爭著去,就怕拖了村寨后腿。”參加多次培訓后,陳艾那變得自信了,總愛說:“嘍黨安都路(佤語:聽黨的沒錯——記者注)。”
在距離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尖山村委會5公裡外的山谷中,村民魯紹舉一家在收完玉米的地裡揮汗如雨,用鋤頭刨出一個個魔芋。2019年,他家種了15畝,畝產可達3.6噸,收入近20萬元。
自從沿邊小康村建設推進以來,尖山村結合當地自然和氣候優勢,在鞏固橡膠、甘蔗、核桃、堅果產業規模的同時,又發展了周期短、見效快、投入小、產值高的魔芋產業,採用“玉米+魔芋”套種方式,增加村民收入。據了解,魔芋種植覆蓋孟定鎮沿邊村寨后,實現種植面積5000畝,產值將達到1億元。
每到街天(趕集日——記者注),距開關還有一段時間,鎮康縣勐捧鎮包包寨村的110街邊民集貿市場就已有貨車、摩托車停放,排成長龍的邊民正等候通關入境。
110街邊民集貿市場因與中緬110界樁相連而得名,長期以來一直是中緬兩國邊民交往的重要通道。2019年2月,投資1000余萬元的集貿市場在這裡建成。市場投入運營后,在外打工的村民趙澤鋼回村租了一個攤位,專賣日常生活用品,“每個街天能有上千元收入”。
“全村346戶1580人全部受益,每個街天人流量都在4000至8000人,交易額在70萬元左右,全年可達5000多萬元。”包包寨村支書羅軍說,這一集貿市場輻射境外邊民約2.6萬人,交易商品有農用車輛、家用電器日用百貨等,自運營以來,收益超過了預期。
據臨滄市委書記楊浩東介紹,截至2020年6月,臨滄市沿邊32個產業村、6條沿邊旅游路線、33個旅游景點、15個旅游村寨、29個較大村、1個國家級一類口岸和2個國家級二類口岸建設、7個通道邊民互市點已全部啟動建設。沿邊44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道路硬化、4G移動電話和寬帶互聯網全覆蓋、有合格衛生室和村醫、有安全飲水的“五通”“八有”“三達到”的目標。2019年邊境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7元,高出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5265元。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鑼。上世紀60年代,《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全國。如今,又一首《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唱出邊疆村村寨寨翻天覆地的變化。”楊浩東說,“邊疆興則邊防固,沿邊村寨各族群眾有了獲得感、幸福感,固土守邊的使命感、責任感就會更加得到增強。”(記者 張文凌)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