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兵,也是老警察”

感知他們從抗美援朝到入警為民的故事

2020年11月05日10:53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經過去70年。彈指一揮間,諸多往事已湮滅在時間的長河裡變成追憶。

今天,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孫濟寬  昆明市公安局供圖

“老兵”孫濟寬

“他雙手一直在顫抖、眼睛裡含著淚水,雖然說不出話來,但我知道他想說什麼……”孫文志回憶著今年10月22日父親孫濟寬收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時的情形。

85歲的孫濟寬老人已經躺在床上4年多了,說不出話,左耳也已經失聰。父親孫濟寬的故事,由他的兒子孫文志講述。

被選中開坦克

孫濟寬出生於1935年5月,是土生土長的昆明人,家中有兩個兄弟和一個妹妹。參軍前,他在昆明市第一中學讀高中。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中國急需人才來學習使用坦克、裝甲車等這些武器。當時,正在讀高中的孫濟寬就這樣被“看上”了。參軍入伍之初,他的主要任務是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學院學習“開坦克”。

作為家中的長子,父母自是不願意他參軍的。父母的擔憂他理解,但保家衛國更重要,在經歷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孫濟寬心中的天平傾向了保衛國家。

1951年,他跟隨大部隊到了朝鮮,開啟了他在戰場上硝煙彌漫、槍林彈雨的生活。

1952年的某一個夜晚,為了天亮時就要發起的進攻和戰斗的順利進行,孫濟寬遵照上級指示,要帶領兩名戰友執行偵查任務:偵查敵人的火力、進攻路線等,並確定坦克的行進線路。偵查完成,3人返回隊伍。

不料,行蹤暴露了!他們被敵方的巡查部隊發現了蹤跡,兩名戰友當場犧牲了,孫濟寬逃過一劫。他趁著夜色爬了回去,也將需要的信息完整帶回,在天亮的進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一仗打得很好!但孫濟寬也永遠失去了兩位戰友,這也成了他的遺憾。在整理父親參加抗美援朝的紀念章時,有一幕孫文志印象最深刻。他提出要幫父親暫時保管紀念章,父親卻不願意,握著獎章久久不肯鬆手。“這枚獎章不是我一人獲得的,他是我的兩位戰友用生命換來的。”孫濟寬說。

戰爭很殘酷,孫濟寬也因此落下了一輩子的病根。當時的坦克隔音效果不夠好。而孫濟寬的左耳,也在戰場上被坦克發射炮彈的聲音震傷了。到后來,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戰爭勝利后,也曾多次求醫,但效果不佳,后來也就放棄了。“這些年,我父親隻能靠著右耳與別人交談,現在父親年紀大了,右耳的聽力也下降了,和他說話要很大聲。”孫文志說。

見過孫濟寬的人都能發現,他走起路來一高一低的。戰場上,他的腳受過傷,后來也沒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孫濟寬的獎章  昆明市公安局供圖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從朝鮮回國后,孫濟寬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學院當教員,后來到學校裡當老師。一直到1970年,他從部隊轉業,回到昆明工作。

1978年,孫濟寬被調任到昆明市公安局五處預審科工作,一直到1995年退休。預審工作對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高,要會觀察、要細心、有耐心,更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確保案情的環節和証據一致……每一項要求都必不可少。這對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經歷過生死的孫濟寬來說,並不難。

只是工作忙起來很少能顧家,但在對子女的教育上,他從來沒鬆懈,也有著自己的方法。他喜歡用自己當軍人的一套來嚴格要求子女。從小便教會他們:“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的道理,堅決不允許兒女們做偷奸耍滑之事。

受父親的影響,孫文志從部隊轉業后就成為一名刑偵警察,父親那句“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成了他在工作中一直遵守的座右銘。在工作中,孫文志始終牢記父親的話,辦好每一起案件,做好每一件事情,把父親身上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傳承下去。

吳榮春  昆明市公安局供圖

“老兵”吳榮春

“感謝黨和國家!”一向淡定的吳榮春有些激動。

10月22日,84歲的他收到了昆明市公安局送來的一枚“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對吳榮春來說,這枚紀念章承載著他最重要的印記。

無論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救死扶傷,還是在公安隊伍中忠誠奉獻,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經歷,是吳榮春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70年,抗美援朝精神一直在傳承。

吳榮春的革命軍人証明書 昆明市公安局供圖

參軍 不辭而別

1936年,吳榮春出生在江西省豐城市的一個偏遠村庄內,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平時,他喜歡跟著村裡的黨支部書記。他沒上過學,覺得跟著黨支部書記能學到東西。

1950年6月,吳榮春14歲。黨支部書記問吳榮春:“你想不想當兵?”他覺得吳榮春還年輕,需要到軍隊裡面學思想、學文化、學本事。“想!”吳榮春的回答干淨利落。

軍裝的褲腿卷了又卷,還是很寬大。手裡拿著的步槍比吳榮春還高,要是上了刺刀,高他一個頭。但吳榮春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反而,一路隨軍北上,但一直瞞著自己的母親。

1950年11月,他跟隨四十軍二九師三五七團一營一連的隊伍跨過鴨綠江,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戰爭中。

1952年1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頒發了一份“革命軍人証明書”給吳榮春。時隔70年,這份証明已經斑駁泛黃,吳榮春將它收藏在臥室衣櫃的最下方。為了向大家講述那段故事,他小心翼翼地將証書拿了出來,攤開在桌上。就連他的孫女也很少有機會見到這些証書,聽到爺爺講述。

紅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復員建設軍人証明書”、白色的瓷口缸、年代久遠的期刊……凡是和這段歷史有關的他都珍藏起來。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復員建設軍人証明書”上,貼著吳榮春年輕時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穿著軍裝,上身筆挺,頭發梳得整齊利落,英俊健碩。如今84歲他,除了頭發變白,腰背依然挺得很直,面色紅潤,身體硬朗,說話也中氣十足。提到抗美援朝,吳榮春精神煥發,娓娓而談……

吳榮春用過的杯子 昆明市公安局供圖

挑戰 公安“預審專家”

“戰爭很殘酷!”這場戰爭對於14歲的吳榮春來說,是人生第一次。敵軍地毯式的飛機轟炸、寒冷的天氣……都是挑戰。

“我從來沒掉過隊!”說出這句話時,吳榮春中氣十足。

吳榮春回憶,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雙方的武器差距巨大。敵人的飛機在空中不斷地轟炸,志願軍隻有小米加步槍反擊。為了減少暴露,隊伍隻能在夜裡行進,下雨或下雪的日子更有利於行進。

在隊伍中,年齡較小的吳榮春從護理員做到衛生員,一直做著前線傷員的救護工作。很少摸槍,但急救包、夾板、繃帶就是他的“武器”。急救用品緊缺,沒有夾板時樹枝也能代替,隻要能救人。

吳榮春在隊伍中年齡小,自然是“被保護對象”。有一次,吳榮春患了瘧疾。夜間行軍時,戰友幫他背著包、扛著槍、攙扶著自己往前走,一直沒有掉過隊。需要渡江剛好橋又被炸了,個子小的他隻能靠戰友背著渡江……如今,吳榮春已無法回憶起這些戰友的名字,有的甚至犧牲在戰場上,但是戰場上戰友間那互相幫助的精神仍在。

1958年,吳榮春被分配到昆明市公安局工作,那一年,他22歲。1972年,吳榮春到昆明市公安局做案件預審工作。老一輩的預審員們發揮“傳幫帶”作用,將一名預審員該有的知識毫無保留地教給吳榮春。而他也大量涉獵社會各科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慢慢成了大家公認的“預審專家。”

1992年,在昆明發生一起涉及到國際關系的重大案件,犯罪嫌疑人被抓后,昆明市公安局將預審犯罪嫌疑人的任務交到吳榮春手中。“足智多謀”的吳榮春與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最終大獲全勝。

日常工作中,因表現突出,吳榮春曾榮立公安部二等功、三等功﹔多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工作者”……所有獎狀加起來整整一包。退休之后,吳榮春將這些獎狀很好地保存起來。

1996年,吳榮春光榮退休,但他對公安工作的態度一直是年輕民警們學習的楷模。“他一直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無論什麼工作都能兢兢業業地完成。”昆明市公安局監管支隊負責管理退休干部的吳學文說。(程浩)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