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會村遺址:淮河中游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

2020年10月30日09: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禹會村遺址:淮河中游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

禹會村遺址:淮河中游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

張東博士在禹會村遺址發掘現場向專家學者介紹考古研究進展。 孫自法 攝

繼考古研究確認與古史文獻記載“禹會諸侯”“禹娶涂山”完全吻合之后,淮河岸邊的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考古研究最新又獲重大進展,其核心區發現的大型城址屬於距今4400年-4100年的龍山文化早中期,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

禹會村遺址出文物頗受關注。 孫自法 攝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蚌埠市政府共同主辦的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29日舉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領隊張東博士在會上介紹說,禹會村遺址2007年發現“祭祀台”、2017年發現兩段台基和若干解剖點構成了閉合的城垣,西城垣和南城垣被淮河侵蝕,北城垣現存長度300米,東城垣現存長度600米,據此推測城址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

2020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對禹會村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進行解剖發掘,主要圍繞城址東北角展開,明確大型禮儀性建筑的“祭祀台”為龍山文化城址的一部分,通過對北城垣、東城垣的堆積狀況分別解剖發掘,在兩處城垣主體堆積和內外壕溝中均發現有龍山文化早中期的陶器殘片,也為確定城垣年代提供了依據。

張東指出,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內包含豐富的人類生活遺存,城址外圍200萬平方米范圍內龍山文化遺跡散布,反映龍山時代淮河中游地區人口加速增長和集中化的社會背景,也是淮河流域史前城市化的記錄。

他認為,禹會村遺址考古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一是成為探索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的重要案例,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實物資料﹔二是古史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大禹在當地的記載以及當地關於大禹的傳說,這背后反映了淮系族群早期發展的重要信息,禹會村遺址所處的龍山時代恰恰是探索古史傳說時代考古學研究的關鍵時期,其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無疑將為古史傳說時代的歷史學研究提供新資料和新視角。

張東博士展示介紹禹會村遺址出土的一件代表性文物。 孫自法 攝

蚌埠禹會村遺址已於2017年11月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0年2月公園規劃方案通過審核並於5月開工建設。張東透露,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將以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契機,揭示龍山文化城址的地下埋藏狀況,通過城垣、城門和壕溝水系等結構信息初步厘清城址的布局,重點解決城址的始建、使用和廢棄年代,並選擇城址外圍遺跡的發掘,揭示整個聚落的有機聯系。同時,在考古發掘過程加強多學科合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科學、系統的基礎信息。

陳星燦研究員(左)與王吉懷研究員對遺址出土文物進行交流。 孫自法 攝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所所長、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陳星燦研究員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將禹會村遺址的考古工作列入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研究的重要支點,應進一步明確禹會村遺址在淮河流域古代文明進程以及華夏文明多元一體化發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推動夏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他希望以禹會村遺址這個淮河流域唯一的夏文化研究基地為依托,全面展開夏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新篇章。(孫自法)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