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戲曲,做傳統文化的擺渡者

2020年10月29日10: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愛上戲曲,做傳統文化的擺渡者

  10月27日,本報在一版頭條刊發《看戲曲藝術“活”起來——三百四十八個戲曲劇種在昆山“大團圓”》。當天下午,光明日報微信圖文並茂推出《戲曲,“活”起來了》一文,讀者,尤其是不少90后、00后紛紛留言,講述自己家鄉的戲曲特色,以及兒時耳濡目染聽戲的情景。仔細翻看留言,一篇篇關注戲曲的“小文章”情真意切。黨的十八大以來,戲曲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逐漸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觀眾,他們既是戲曲蓬勃發展的基石,也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未來的擺渡者。

兒時“觸”戲,一生追隨

  兒時的戲曲記憶,在讀者筆下五彩斑斕。如光影投射到植物上一般,興趣的根筋在地下滋滋生長。

  網友“高山白雪”說,小時候,每到夏天,農民不忙的時候,家鄉的大廟前就有戲聽,有評劇和京劇。顧不上吃飯,早早就搬著板凳去佔地方,等著聽戲。“那是我童年唯一的文化生活。”“高山白雪”寫道,“長大后,我真想去唱戲,如今,雖然沒唱成戲,但戲曲成了我的最愛。”

  “坐標河南,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周日夜晚看‘梨園春’節目了。買好炒瓜子,搬好小板凳,等著電視開播,很熱鬧也很有儀式感。現在我讀大學了,暑假回家,把今年的‘梨園春’都找了出來,用筆記本電腦播放給奶奶聽。這麼多年了,記憶中那些珍貴的東西一直都在。”網友“無問”表示。

  戲曲幾乎貫穿了讀者“有雲飄過”的生活的每個階段。她回憶,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聽豫劇,為穆桂英的颯爽喝彩,為小倉娃的悲慘惋惜。她在安徽上學的時候,接觸到了黃梅戲,《天仙配》和《女駙馬》展現了黃梅戲獨特的唱腔,充滿魅力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她。她覺得,戲曲的魅力值得用一生去感受。

  “聽戲的孩子,從小是有秘密的。”“麥田裡一隻快樂的三花豬”說,聽戲長大,就不知不覺在板眼節拍中,調試出心裡獨屬於自己的另外一種節奏,不急不慌,任世相縱橫,自有不動聲色的理由。

  “亦奇”說,從小就對戲曲感興趣,上了大學時不時聽聽昆曲《牡丹亭》,醉心於那婉轉的唱腔﹔也聽京戲,京胡名曲《夜深沉》甚是激昂慷慨。“亦奇”家鄉在甘肅,這裡比較流行的戲曲種類是隴劇和秦腔,都很有地方特色。他所在的大學有戲曲專業,時不時還能領略現場風採。“最近結識了幾位戲曲專業的學生,覺得相見恨晚。”“亦奇”說。

聽的是戲,眷戀的是鄉音鄉情

  每種戲曲,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和風格。從某種程度上說,戲迷們聽的是戲,眷戀的是鄉音鄉情。

  讀者“振振”介紹自己比較喜歡河南豫劇。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豫劇唱腔鏗鏘有力,行腔酣暢,吐字清晰,表演本色自然,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思考的枯萎”說,自己生長在“七彩雲南”,對家鄉的滇劇印象深刻。戲曲是民族記憶的鮮活載體,歷史書上沉默的文字,通過五彩繽紛的戲曲生動起來、豐盈起來。

  關中人沒有不愛秦腔的,有廟會的地方也必有秦腔演出。“離離”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去十裡八鄉跟會,看了不少戲。完整看完的是《游西湖》,吹火的場景對小孩子很有吸引力。正月十二的晚上坐在荒郊野地裡受凍看完了整本戲,卻依舊興高採烈。

  “michael Coco”的家鄉戲是黃梅戲。從小耳濡目染,聽老一輩唱《女駙馬》《打豬草》,漸漸長大了,喜歡的戲曲不局限於黃梅戲了,還有京劇、越劇、昆曲。她說,戲曲鄉音伴著她成長。

  “清荷”猶記得兩三歲時,每天早晨從外公家雕著花窗、擺著太師椅的木房子走到院子裡,學著白天戲樓上看到的《三滴血》演員的身段,來一曲“未開言來,珠淚落。”如今闊別家鄉,長居南方二十載。有一年至蘭州出差,偶遇安寧街頭十幾個老人樂班,正激情澎湃地唱著“王朝馬漢喊一聲……”“清荷”瞬間熱淚盈眶,秦腔是黃土高坡和大西北的魂,是融入陝西、甘肅、寧夏等地人們骨子裡的血脈。

推陳出新,培育文化的擺渡者

  “‘水袖翻飛美難收,凌波蓮步掌上輕。聽君一曲夢歸春,十萬貔貅罷長征。’這個寒假,我到北京正乙祠古戲樓聽戲,改變了我以往對於京劇刻板、無味的偏見,體會到了京劇藝術獨特的韻味。”讀者“賀銘”說。戲曲的精妙在於它的“簡約”。京劇演出,不管是悲傷,還是喜悅,唱還是說,都靠嗓子,只是簡簡單單的曲兒,就能將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再就是伴奏之“簡”,京劇的伴奏十分簡單,主要就是京胡、月琴、弦子三樣組成。伴奏在舞台大幕的一角,但作用卻極為重要。既可以表現鄰家別院,又能馬上轉化為戰場上的千軍萬馬,甚是精妙。

  萬千戲曲形式,都有其特色和受眾。“隨陽雁”是一個喜歡戲曲的95后,他還認識一些00后、05后,他們年紀輕,卻是老票友,京劇、昆曲、秦腔、豫劇、評劇、越劇、晉劇、二夾弦、二人台等等都有了解。

  “April”是位00后,接觸戲劇比較晚,但因為從小有唱歌功底,自學唱腔,現在基本已經可以把《鎖麟囊》《乾坤帶》等京劇經典曲目唱下來了。他希望有機會和同齡人分享戲劇的美,未來能夠把戲劇與流行樂、搖滾樂等現代元素結合起來,讓中國戲曲煥發更蓬勃的生機活力。

  “時間燃犀”和大家分享了戲劇演出盛況:上周六,於魁智和李勝素老師在鄭州進行了精彩的表演,1000多名鄭州市民有幸借著鄭州市政府惠民演出的東風免費觀看,現場掌聲不斷,演到精彩處,喝彩聲一片。演出結束后,大家久久不願離去,走到舞台前圍成好幾圈,為此,兩位京劇大師不顧已連演三場的疲憊,又返場兩次。“我作為一個不懂戲曲的門外漢也被深深震撼,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眾對高水平戲曲的渴望,我想這就是戲曲的魅力吧!”“時間燃犀”說,希望更多的戲曲表演藝術家能夠來到基層,因為群眾真的特別需要這些優秀的戲曲演出。

  “戲曲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受‘老一輩’的喜愛,在年輕一代群體裡,喜歡戲曲的人也不少,但不是大多數。”有網友表示,在“快節奏”的當代,一個字可能會唱很久的戲曲,會讓大家覺得“節奏太慢”,從而導致沒有興趣去聽。所以說,傳承戲曲,要從兩個對象做起。作為戲曲傳承人,應該大膽革新,推陳出新,但創新不是說要摒棄傳統精髓,而是要在繼承中發展。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有責任傳承傳統文化。戲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