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書不可替代,電子書漸成潮流

2020年10月22日09:0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紙質書不可替代,電子書漸成潮流

 

 

 

 

  【熱點觀察】

  如今,電子書閱讀早已司空見慣,在不少城市早晚高峰的地鐵上,人們可以直觀感受到電子書的受歡迎程度。一組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體﹔2019年,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達79.3%,較上年提高了3.1%。

  電子書閱讀給人們閱讀方式、認知模式與思維習慣帶來了改變,疫情期間,電子書閱讀的快速增長,也再次引發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電子書與紙質書各有什麼優勢?二者能否長期共存?

電子閱讀:從方興未艾到漸成潮流

  《2019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數據顯示,當年中國數字閱讀行業市場整體規模達到288.8億元,增長率為13.5%,總體用戶規模達4.7億,反映出讀者對數字閱讀的認可度與歡迎度日益提升。

  電子書閱讀的流行,首先得益於閱讀終端的普及。掌閱、當當雲閱讀、京東讀書、網易雲閱讀、咪咕閱讀、微信讀書等App,讓用戶隻需擁有一部手機,即可下載瀏覽海量電子書資源。讀者可以選擇免費或付費方式獲取正版資源,避免盜版資源存在的文字錯訛與格式問題。便攜輕便、價格低廉、節省紙張和空間、資源獲取容易、檢索信息方便、“大部頭”作品不佔現實空間等也是其優勢所在。

  如果覺得手機閱讀不過癮,還有五花八門的電子書閱讀器可供選擇,除老牌亞馬遜kindle外,掌閱、博閱、漢王、文石等品牌的新產品也收獲了良好口碑。隨著科技進步,電子書閱讀器給讀者的體驗越來越接近於紙質書。今年3月,科大訊飛發布全球首款彩色電子閱讀器,已經可以顯示4096種色彩,使插圖較多的美術攝影類書籍的閱讀體驗接近紙質書。以往廣受讀者詬病的格式限制、批注不便、單機下載不及時等問題也正隨終端設備的升級換代而不斷改善。借助於開放式批注、評論功能,也有助於實現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通,凸顯閱讀的交互性,使閱讀不再是躲在書齋裡的私密性活動。

  海量線上資源讓電子書閱讀有了“底氣”。疫情期間,各圖書館、出版機構、網絡閱讀平台上線開放大量電子書資源,讓人們看到“雲閱讀”的廣闊前景。國家圖書館宣布無論有無讀者卡,讀者均可在閉館期間遠程訪問圖書、期刊、報紙、論文、古籍等多種類型的數字資源﹔商務印書館向社會免費開放1300余種電子書資源和“漢譯名著名家視頻導讀”26種共125集視頻﹔人民文學出版社免費開放“人文讀書聲”有聲店鋪中的資源,並聯合閱文、掌閱、京東、當當等數字平台免費提供電子書。今年4月,“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雲上大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戰疫期間,各大主要數字閱讀平台累計免費提供作品超100萬本,音頻超40萬個。

  此外,電子書在信息檢索上具有強大優勢,工具書的數字轉型引人注目。2012年,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宣布停止紙質發行。今年3月,商務印書館語言資源知識服務平台(涵芬App)宣布上線,目前已集成包括《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內的24部權威漢語工具書。工具書電子化或成未來趨勢,相關檢索方法也將發生革命性變化。

  新時代証券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移動閱讀App日均獨立設備數達1.33億台,同比增長6.67%,超7成用戶在閱讀上花費的時間比平時多。由於快遞物流不便、各類電子閱讀資源免費開放和“宅”生活給人們帶來充裕閑暇時間等因素,經此一疫,讀者電子書閱讀習慣不斷鞏固、市場需求不斷增加,預示著這一新型閱讀方式從幾年前的方興未艾到漸成潮流的轉變。

紙質書:並未過氣的老朋友

  2010年,以《數字化生存》一書聞名的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預言:紙質書將在5年內消亡。事實已經給出相反的答案——紙質書自有其價值,很難被取代。

  首先,讀屏造成的眼疲勞程度比讀紙質書更高,而視覺疲勞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學習效果,尤其是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進行深度閱讀時。從讀者群體來看,青少年電子書閱讀時長的增加,也引發了家長對孩子眼睛近視的擔憂。

  其次,即使這一點隨著科技進步得到改善,電子書也無法滿足深度閱讀所需的“空間感”。我們在閱讀復雜文本時常常需要把書翻來翻去,以便把某個意思或詞回想得更清楚,這被研究者稱為“巡航”,對形成文本記憶和理解文本非常重要。比如在讀到第三章時,想起第一章裡好像出現過這個術語,如果是紙質書,隨手一翻便可找到﹔而電子書的內容並沒有固定位置,讀者在缺乏明確提示時,不容易完成文本的空間建構,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

  此外,從閱讀心理上來說,電子書模仿紙質書,但不可能在形態上做到完全一致,這給人一種陌生、疏離和不真實的感覺,導致讀者不自覺地缺乏讀紙質書時的嚴肅和投入,影響深度閱讀效果。閱讀長難文本或重要書籍,需要調動人的深入理解與思考能力,紙質書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電子書閱讀與紙質書閱讀雙軌並行將是未來趨勢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電子書並非洪水猛獸,也不能完全替代紙質書,更不是一些人口中“更高級”的閱讀形式。在閱讀市場日益細分的形勢下,對讀者而言,認清二者各自優長,從閱讀需要出發才是關鍵。

  從國家層面看,2014年到2020年,“全民閱讀”連續7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紙質書與電子書在提高國民閱讀時長和質量、形成良好閱讀風尚方面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促全民閱讀。

  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隨著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電子書閱讀的全員化、全覆蓋優勢將為彌合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城市與農村的信息鴻溝添一份力。相對於花大力氣興建的公共圖書館、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擁有一部數字閱讀終端(比如手機),就相當於擁有一座“移動圖書館”,讀者可以便捷享受數字出版紅利。

  另外,電子書閱讀的全程化、全景化特點對於增加國民閱讀時長和閱讀量有所裨益。全程化指的是閱讀活動發生的時間更為靈活隨意,全景化意味著閱讀場景和狀態的多樣化,二者構成了電子書可以隨時隨地閱讀的特點,為人們利用零碎時間及時“充電”提供了便利。

  同時應當看到,我國成年國民上網活動中,深度閱讀行為佔比偏低。紙質書閱讀與電子書閱讀的此消彼長不斷引發人們擔憂,比如碎片化閱讀對完整知識體系建構的危害、深度閱讀能力喪失,等等。如何重燃讀者對於紙質書閱讀的熱情,發揮其在深度閱讀方面的優長,引領全民閱讀走向深度閱讀,相關行業正在積極探索。在實體書店振興、直播帶貨、雲游出版社、全媒體營銷等舉措帶動下,紙質書銷售近年來不斷增加。2019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達1022.7億元,同比增長14.4%﹔在今年世界讀書日當天,電商平台當當網僅用1分鐘就銷售圖書3521982冊。

  意大利小說家、符號學家翁貝托·艾柯曾在題為《書的未來》的演講中指出:“書是那種一旦發明,便無須再改進的工具,因為它已臻完善,就像錘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樣。”其實,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書籍的形態古往今來一直在變,電子書閱讀與紙質書閱讀形成雙軌並行、融合發展的格局,共同推動全民閱讀廣泛深入開展,將是大勢所趨。 (作者:張鵬禹,系媒體人)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