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西疇,瓜果飄香,風光如畫。走進三光片區,滿目蒼翠,一排排農作物在石漠梯田裡長勢喜人,昔日石漠荒山,如今披上綠裝,一派生機勃發景象。
在三光片區千畝連片獼猴桃基地裡,成熟的獼猴桃挂滿了枝頭,工人們忙著採摘,基地裡歡聲笑語。“以前這裡是一片石漠荒山,如今變成了肥沃土地,石漠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多依坪村村民鐘先奎喜笑顏開地說,祖祖輩輩因為水土流失,日子過得艱難,石漠化治理后,家裡流轉了30畝土地給公司,家人長年在基地裡務工,不用出遠門就有雙份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西疇縣全縣99.9%的面積屬山區,岩溶面積高達75.4%,石漠化面積達1078.56平方公裡,是滇黔桂地區石漠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隻見石頭不見土、玉米長在石窩窩”“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是曾經的真實寫照。然而,這片石漠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2018年摘掉了貧困帽子,今年順利通過了國家脫貧攻堅普查驗收。
在石漠化綜合治理過程中,西疇縣根據特點,形成了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山腳搭台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模式。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陡坡地生態治理、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因地制宜推廣林木、林果、林花、林藥、林畜、林菌、林游、林草“八林經濟”,發展生態產業,構建綠色經濟體系。一座座荒山禿嶺已經變成綠色長城,怪石嶙峋的石旮旯地已經被改造成一片片綠色的希望田野,石漠荒山變成了“喀斯特綠洲”。宜生、宜長、宜居、宜人,綠色已成為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最美“底色”。在長期實踐中,西疇縣探索出了一條深度石漠化山區脫貧發展的路子,創造了“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實現了從“三餐不繼”到“豐衣足食”、從屋漏房斜到安全穩固住房、從人背馬馱到道路四通八達、從難以養家糊口到收入持續增長、從愁醫愁學到文明健康、從滿目瘡痍到山清水秀的歷史性巨變和歷史性跨越。
2014年以來,西疇縣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25.6億元,特別是2016年縣級財政拿出1億元用於到村到戶幫扶項目,並保持每年10%的增長。如今,全縣62個貧困村99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7413人全部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從16.63%降到零,實現了戶戶都有增收產業、家家都有安全住房、人人都有教育醫療保障、村村都有新面貌,走上了實施鄉村振興、建立文明鄉風、建設美麗新家園的新征程。
今天的西疇,山變綠,水變清,村變美,人變富,各族群眾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到處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全面小康生活已經變成美好現實。(記者 黃鵬 張登海)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