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人民再唱新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雲南騰沖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脫貧調查

特約調研組

2020年10月09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阿佤人民再唱新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

現在的騰沖市三家村村貌。攝於2020年5月。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脫貧前的騰沖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道路。攝於2009年。 新華社發

現在的騰沖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道路。攝於2020年5月。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騰沖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在收獲油菜籽。攝於2020年5月。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騰沖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經營的小賣部。攝於2020年5月。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上世紀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傳唱大江南北,唱出了佤族群眾過上新生活的喜悅,唱出了對共產黨的感恩之情。

由於歷史原因,加之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很多佤族群眾長期生活在貧困中。雲南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就曾是這樣:這個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寨,直到2014年,全寨72戶304人中,還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71人,貧困發生率23.4%,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4600多元。可喜的是,脫貧攻堅以來,這裡有了顯著的變化:2017年,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48元,是2014年的2.5倍。

202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勉勵大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讓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按照當地風俗,總書記還敲響三聲佤族木鼓,為鄉親們送上新春的祝福。

為了贊美今天的好日子,當地人創作了一首《三聲鼓響》來謳歌新生活、祝福新時代:“一聲鼓響春常在,風調雨順新時代……二聲鼓響百花開,國泰民安新時代……三聲鼓響都是愛,四海升平新時代……”

佤族古寨綻放新顏

司莫拉,佤語意為“幸福的地方”。這幾年,為了讓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寨子,當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大力完善基礎設施,改進公共服務,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房子結實敞亮。以前的司莫拉,“看寨不是寨,茅草壘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風吹”。住房是村民們的老大難問題。如今,通過扶貧安居、危房改造等項目,寨子裡危房沒有了,不少人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五架”瓦房,人住得舒坦,家中的糧食、物品也有了遮風避雨的地方。

道路一通百順。司莫拉地處半山腰,以前村裡村外都是土路,群眾平時出門辦事,要走好幾裡才能坐上公交車。遇到陰雨天,往往“一腳陷好深”,想出村難上加難。如今,通鄉路、村組路、串戶路基本硬化,路燈也安起了,村口每天有5趟公交車直達鄉裡、市裡。道路暢通后,村民外出打工、購銷物資便利多了,村裡也開始客來客往,人氣興旺了許多。

公共設施齊全。以前的司莫拉,學校、衛生所設施簡陋,自來水水質比較差,還不時斷流,村民能歌善舞,但連個像樣的場地都沒有。如今,村小學教學樓、運動場、教學設備樣樣達標,衛生所裡診斷、治療、取藥都有獨立空間,水源地擴建了、水管更新了,大禮堂、文化廣場也修好了,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相當不錯的公共服務。

寨子成了景區。以前的寨子,雜物亂堆,垃圾亂扔,生活污水隨意排放、順坡流淌,加之旱廁露天、家禽散養,一到夏天臭味刺鼻,蒼蠅、蚊子到處飛。如今的寨子,家家都是“最美庭院”,房前屋后滿是綠植,廁所干淨衛生,污水統一收集,還建起了佤族民俗文化陳列館、梯田景觀區。2017年,司莫拉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獲批國家3A級景區,成了一個留得住傳統、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說起司莫拉佤族村的新生活,村民們都覺得方便了、順心了、人活絡起來了。最讓大伙自豪的是,寨子裡上大學的孩子多了,從2008年考取第一個開始,到去年已經有16個。不少村民說,孩子們有文化,將來就能給寨子帶來更大的變化。

實干譜寫幸福新歌

政策幫扶是起點,自己實干才有長久的幸福。脫貧攻堅以來,村裡堅持志智雙扶,努力提升勞務經濟和特色產業的成色,村民的干勁越來越足,發展的路子越拓越寬。

鼓起實干勁頭。過去寨子貧窮落后,主要原因是大家思想觀念保守。有些人覺得,把家裡的幾畝耕地、林地弄好,日子能過就行了。還有人覺得,農村人隻能種點庄稼、干點體力活,對學習新技術、開拓新門路沒有信心。為了引導村民走出封閉、擺脫貧困,由黨員、致富帶頭人和新鄉賢組成的宣講隊,經常開“火塘會”、辦講座,同群眾一起話未來、謀發展。村裡組織村民到外地參觀,設立“愛心脫貧超市”,一點一滴激發大家的干勁。走訪中,我們看到一位大嫂在路邊賣桑葚,戴著頭巾,神情略顯忸怩。同行的鄉干部介紹說,傳統佤族婦女不愛拋頭露面,以前出門做買賣是難以想象的事,如今也有了商品意識,都在琢磨怎麼把日子過得更好。

做足務工文章。騰沖的旅游市場開發早,就業機會多,務工經濟一直是寨子裡的“支柱產業”。2014年,全村有90多名勞力外出打工,但由於沒有手藝,多數人隻能干挑沙灰、搬磚頭等苦力活。還有不少四五十歲的壯勞力,常年守在寨子裡,基本就是“半就業”狀態。這幾年,在上級幫助下,村裡對適齡勞動力開展了多輪培訓,確保人人都能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能。村委會還經常同周邊的機場、茶園、景區聯系,千方百計為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尋找就業崗位。2019年,村裡外出務工超過130人,實現工資性收入308萬元,是2014年的1.6倍。貧困戶趙興凱、楊潔夫婦在騰沖機場務工,兩人月收入加起來將近6000元,一家4口順利脫貧。嘗到甜頭的趙興凱主動找村干部幫忙申請創業貸款,他說自己打算開個冷飲小吃店,來村裡看風景的人多了,生意肯定差不了。

壯大特色種養。司莫拉村民以種養為生,但長期以來都是個人單干,缺技術、規模小、效益差,遇到年景不好,養家糊口都成問題。為了擺脫這種狀況,村裡連續開展種養提質增效活動。在生豬飼養上,選用優良品種,推廣新的技術,讓村民學會了科學配料、分圈飼養,養豬效益明顯提升。在種植上,實行產業資金補貼,鼓勵村民調整優化結構,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幾年下來,茶、核桃、油茶、萬壽菊等栽種面積達到1550畝,佔到全寨耕地面積的70%。盡管核桃、油茶等尚未到豐產期,但農業調結構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2019年,村裡家庭經營性收入65萬元,比2014年增加40%。

黨群一心振興鄉村

在座談走訪時,村民們聊著聊著,就會很自然地沉浸到總書記到村裡時的場景中。品味那份特殊的記憶,回首走過的脫貧歷程,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黨的扶貧政策比太陽還要溫暖”,“黨群一心是脫貧的最大秘訣”。

人心齊,泰山移。幾年前,同很多貧困村一樣,司莫拉的黨組織也有軟弱渙散的問題,干部“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群眾“各自為戰”。村兩委認為,搬走壓在佤族群眾身上的貧困大山,首先要干群一條心,關鍵是黨員、干部要帶好頭。於是,有段時間,村黨組織經常開展的一項活動就是清理生活垃圾,開始時群眾站在邊上看,慢慢就有人跟著干,現在幾乎沒人再亂扔垃圾了。為了幫群眾尋找適宜種植的經濟作物,有的村干部自己先掏錢試種,即使賠了上萬元也沒有怨言。村裡還創立“三員三長制”,推選群眾當矛盾糾紛調解員、安全生產監管員、鄉風文明宣傳員和路長、巷長、院長,村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干群一起商量著辦。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說:“以前做工作,常因群眾不理解而難過,現在干群、黨群是一股繩,大家都一門心思想著怎麼把寨子發展好。”

擺脫貧困的佤族群眾,用最朴實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感恩。村裡廣場上的兩個亭子,分別被稱為“感恩亭”“思源亭”,寓意“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村民們滿懷深情地說,是總書記帶領大家走上了康庄大道。

佤族有一句諺語: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如今的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清泉汩汩流淌,鼓聲綿綿不絕,村民對未來也有了更多的憧憬:發揮綠水青山優勢,用好佤族民俗文化,發展農旅結合,融入騰沖旅游圈……司莫拉人相信,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跟著共產黨走,自強不息,苦干實干,新時代的幸福之歌一定會越唱越嘹亮。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9日 第 02 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