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漾濞彝族自治縣核桃飄香,走在縣城的大街小巷,道路干淨整潔、車輛暢通有序,廁所干淨了、市場不亂了,清澈見底的雪山河穿城而過,秋日暖陽中的滇西小城處處都是美麗風景。
漾濞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州中部,蒼山之西,有著悠久的核桃栽培種植歷史,是“中國核桃之鄉”。今年八月底,一年一度的雲南·大理漾濞核桃節還未開始,一項全城動員、廣泛參與的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已如火如荼的在漾濞縣內開展。
清垃圾、掃廁所、勤洗手、淨餐館、常消毒、眾參與,改善城鄉衛生面貌,提升人居環境,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新方式,漾濞縣廣泛動員城鄉居民,制定常態化措施,將這首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的“進行曲”奏響在每一個角落。
“變”出城市新面貌
走在漾濞縣裡,聽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變”。街道兩邊隨意擺攤的小販不見了、無人在意的衛生死角干淨了、街道每隔幾百米就能看見一個標准化的洗手台……這樣的改變正是源於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的開展。
而漾濞最大的改變則得益於農貿市場環境衛生的改造和提升。
漾濞城鄉一直保留著定期趕集的傳統,一到趕集日,漾濞縣城或鄉鎮街道兩側便密密麻麻擺滿了周邊趕來售賣的攤販們,以街為市,以路為集,熱鬧的沿路集市卻成為了阻礙交通、臟亂環境的“元凶”,集市一散,爛菜葉、臟污水隨處可見,嚴重影響了漾濞城鄉的居民生活環境。
在沒有趕集的日子裡,由於縣城內唯一的農貿市場容量小,容納不了的攤販沿著農貿市場周邊道路擺放也成為縣城習以為常的景象。偶爾來縣城售賣自種蔬菜的施大姐就曾是在農貿市場周邊道路流動擺攤的一員。
圖漾濞縣城新建的標准化農貿市場。(人民網 劉怡 攝)
八月底,漾濞彝族自治縣對全縣11個農貿市場啟動了提升整改工作,除計劃改造處在縣城中心的老農貿市場外,漾濞還將新建三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規范化農貿市場。而在老農貿市場改造期內,像施大姐一樣,原本在縣城農貿市場周邊以路為市、佔道經營的經營戶、流動商販以及農貿市場內的經營戶們也不用擔心,縣城內劃定了一塊固定的區域作為臨時農貿市場,讓經營戶們能在搬遷新市場前的過渡時期裡正常營業售賣。
蔬菜區、水果區、豬肉區、水產品區、復核秤……新建的農貿市場內功能分區合理,設施完備,有固定的垃圾處理區域和完善的排污設施。不同於市場內其他固定攤位,市場內設立的愛心菜台區可按日繳納攤位費,極大方便了像施大姐這樣的流動攤販。
“9月28日,我們就將搬進新的農貿市場裡,那邊環境比以前的好了不止多少倍,願意去那買菜的人也會更多。”施大姐對即將搬進的新農貿市場充滿了期待。
走在漾濞縣城的街頭,每隔幾百米就出現的洗手台也十分顯眼,感應式水龍頭、洗手液、擦手紙、七步洗手法提示,小小洗手台卻“五臟俱全”。作為落實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中勤洗手的重要支撐,漾濞大街小巷的標准化洗手設施也成為點亮漾濞的別樣風景。
漾濞縣街頭隨處可見的標准化洗手設施。(人民網 劉怡 攝)
目前,漾濞彝族自治縣已對在學校、醫療機構、農貿市場、室內公共場所、廣場、客運站、旅游景區、轄區內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場所的洗手設施進行了新建、改造和升級。截至9月29日,全縣已有1950個洗手池,其中98%的洗手池已達到標准。
在奏響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的“進行曲”中,漾濞迎來了嶄新的面貌。
齊心共“淨”美家園
如何實現干淨整潔的環境?漾濞的經驗告訴你——核心在於如何成功處理垃圾。
在漾濞城鄉的街頭,你總能定時看見一群身穿橙綠色馬甲、開著現代化清掃車輛的城市“清道夫”,他們經過的地方總是干淨又整潔,而他們正是漾濞投資3300萬元實施的城鄉環衛一體化服務項目中的城鄉清掃保潔員。
為提升垃圾處理能力,漾濞重新啟動了垃圾處理場和污水處理廠建設,同時引入專業化清潔企業,負責城區清掃保潔、生活垃圾收轉運以及漾江、平坡、順濞三個鎮的垃圾轉運及中轉站建設運營。
而在推進鄉村清潔中,漾濞借此建立了自然村保潔長效機制,聘請了944名農村保潔員、60名公路保潔員,對日常觸及不到的農村垃圾進行清掃轉運。
漾濞城鄉的干淨整潔,除了日常定時清掃的保潔員外,離不開漾濞每個居民的共同參與。
在漾濞開展的餐飲服務環境衛生改善行動中,開了漾濞縣第一家火鍋店、運營了十幾年火鍋店的老板楊麗萍就成為了參與的主角。
8月27日,在漾濞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蒼山西片區分局的“淨餐館”檢查中,楊麗萍的火鍋店因為后廚漏雨、清潔池未分區、進貨台賬不規范等問題被責令限期整改。七天的時間裡,在市場監督管理局蒼山西片區分局建立的蒼山西鎮餐飲工商業務群中,楊麗萍在群裡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的答疑和其它商戶經驗的幫助下,如期實現了整改。
后廚修補了漏雨處、蔬菜、肉類、碗筷分區清潔、台賬分類規范有跡可循,以往暴露在空氣中擺放的火鍋調料區,楊麗萍也主動購買了保鮮櫃進行放置隔離灰塵污染。
“來我們店消費的很多都是老顧客,現在有時候他們要求看一下后廚,我都很放心讓他們看。”楊麗萍還購置了監控及顯示器設備,下一步她打算在后廚按上監控,讓顧客能實時看到后廚環境,“這樣顧客不用再直接進后廚看,既能保障后廚的衛生不被污染,也能讓顧客吃的更放心。”楊麗萍指著后廚門口的“明廚亮灶”監督牌說。
而縣城裡的另一家老店芝蘭永和園比楊麗萍的火鍋店更快了一步,一進店門的牆邊,一塊顯示器正實時顯示著后廚的狀況。在“淨餐館”的檢查中,芝蘭永和園因周邊環境、就餐場所、后廚、倉儲、用具、從業人員健康及配送過程達標,被評為了“明廚亮灶”示范點。
老板包繼蘭依然不滿足,她的下一個目標是將后廚監控實時畫面傳輸上網,打造網絡廚房,吸引更多的顧客就餐。
圖三 芝蘭永和園的明廚亮灶達標后廚。(人民網 劉怡 攝)
截至9月29日,漾濞全縣658戶餐飲服務單位中已有525戶達到餐飲服務環境衛生標准,133戶正在整改。漾濞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蒼山西片區分局負責人謝馬軍介紹,在“淨餐館”的檢查中,第一次檢查更多地是對商戶進行宣傳告知,復查整改后,第三次再不達標就將處以一定的處罰,“現在隨便進到漾濞的餐館,你基本上都能感受到整改后的變化。”謝馬軍有些驕傲地說。
除餐飲行業的從業群眾參與外,漾濞發動了更廣泛的群眾參與進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中。
漾濞在8月25日舉行了愛國衛生“大掃除日”啟動儀式后,將每月最后一個星期五定為了“愛國衛生大掃除日”。這一天,漾濞彝族自治縣的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志願者帶頭上街,在劃定的清潔責任區內清掃路面,清潔衛生死角,引導廣大群眾主動參與進環境衛生整治行動中來。
活動啟動僅35天,漾濞全縣累計參與大掃除活動人數就達到了45216人次,清掃了13.16萬平方米路面,清運垃圾4330噸。
漾濞的“硬核”愛衛舉措
漾濞的核桃香、品質好,漾濞推出的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措施也十分“硬核”。
如何做到以點帶面,實現環境衛生無死角管理,漾濞借鑒以往有關工作的網格化管理實踐,推出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總網格長的6級愛國衛生專項行動網格化管理體系。
從縣級負責的一級網格到每戶戶主責任的六級網格,漾濞根據領導分工、部門職責、屬地責任逐級建立,形成了縣、鄉、村、組及群眾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數據更新一周一報、每月根據實際反饋進行調度,網格化管理體系有效實現了漾濞環境衛生管理全覆蓋,尤其責任到戶的第六級網格有效調動起了普通居民的愛護衛生環境的責任感,打通了城鄉環境衛生治理的“最后一公裡”。
推進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中,漾濞在同步省州設立7個工作組的基礎上,創新性新增工作保障、宣傳曝光、督查考核3個工作組,分別負責統籌行動推進所需資金、物資及人員調配,做好行動相關宣傳及曝光,對落實行動措施進行督促檢查,真正讓制定的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措施落到實處。
作為一個彝族、漢族、白族、回族等13個民族共同生活的多民族聚居區,如何讓各民族群眾了解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 成為廣泛發動群眾、擴大參與面的關鍵。
對此,漾濞創新性推出彝語宣傳片及宣傳廣播,充分運用掌心漾濞、七彩雲端、漾濞黨建等平台,通過漢族、彝族兩種語言,利用村內小廣播、城區宣傳欄、電子屏滾動播放、趕集日宣傳、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科普疫情防控、健康知識及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等知識,讓專項行動深入群眾,讓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民參與。
除宣傳科普外,掌心漾濞、七彩雲端等媒體平台及相關微信工作群還承擔了另一項重要任務:按照曝光機制,曝光督查考核組在縣域內明察暗訪發現的“臟亂差”地帶,將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作為常態化工作進行推進,以制度化、規范化的長效監督機制筑牢防控漾濞“環境線”,打造城鄉“風景線”。
在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常態化機制有序推進及各族群眾的共同參與下,漾濞正朝著裸露垃圾全消除、公共廁所全達標、洗手設施全配套、公共場所清潔消毒全覆蓋、餐飲服務環境衛生全改善、農貿市場環境衛生全提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參與的目標邁進。
漾濞縣上街完小六年級二班的李林奧雯在作文《漾濞風景美如畫》中寫道:“‘城在青山綠水間,人在鳥語花香中’是如今家鄉漾濞的真實寫照,看到家鄉一天比一天美麗,我感到無比的幸福和驕傲。”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