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修撰時間比朝代還長的史書經歷了什麼

2020年09月29日09: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一部修撰時間比朝代還長的史書經歷了什麼

  《梁書》修訂本

  姚氏父子簡約流暢的行文,精准刻畫的筆觸,讓那些來自短促而遙遠的梁朝之人,依然鮮活閃耀於書冊間——《梁書》重現了一個朝代的生動氣息。

  ----------

  現在國產劇裡的“歷史架空劇”,往往是虛構了一個朝代背景,恣意講述帝王將相朝堂博弈的故事。不過,觀眾們還是會樂此不疲地想去挖掘,也許“架空”的背景也在真實朝代裡有跡可循,那些攪弄風雲的人物也能在歷史上找到原型。

  近年來的“架空劇”佳作,如《琅琊榜》《慶余年》《鶴唳華亭》等,都有非常熱情的觀眾去對照歷史。很巧的是,這幾部劇多多少少都有南北朝時期的影子。鮮少被關注、頗為“冷門”的朝代,或許潛藏著更大的藝術創作空間,比如“蕭梁”,梁朝。

  前一陣子,中華書局點校本《梁書》修訂本在線上舉行新書發布會。那場發布會的時間特別有意思,下午5:02至5:57,精准對應了梁朝建立與滅亡的時間:公元502~557年。

  梁朝自開國至滅亡,僅僅56年。一提起這麼一個短暫的王朝,大眾往往會先想起兩個人:一口氣在位長達48年(佔據梁朝6/7的時間)的梁武帝,以及在坊間人設非常“男神”的昭明太子。要真正了解他們,毋庸置疑,《梁書》是最靠譜的渠道。

  《梁書》56卷,包括帝紀6卷、列傳50卷,是紀傳體斷代史,記述了南朝梁王朝自開國至滅亡56年的歷史,是唯一完整傳世的梁代史籍。

  相較梁朝短暫的歷史,更神奇的是《梁書》的修撰時間。盤一盤《梁書》的撰寫過程,若從陳末姚察負責編撰梁史算起,至唐貞觀十年成書,姚察、姚思廉父子撰寫《梁書》的時間,前后共計有50多年之久﹔如果從梁朝末年,姚察參與國史撰寫就算起,那麼總時長多達80多年。無論哪種算法,《梁書》的成書總時長,幾乎等於或大於梁朝整個朝代的時間,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一個段子?

  梁王朝是南朝蕭齊之后,由蕭衍建立的政權。蕭衍為南齊宗室疏屬,齊末任雍州刺史,趁政局混亂,自襄陽舉兵東下,攻佔建康(今江蘇南京),於齊和帝中興二年(公元502年)稱帝,國號梁。

  蕭衍為高祖武皇帝,在位長達48年,幾乎覆蓋了梁朝大部分時間軸。且不說南北朝,梁武帝在中國古代皇帝裡也是在位時間Top 5了,他之后梁朝又傳了三位皇帝,三人分了梁朝僅剩的1/7時光。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梁朝滅亡。梁朝前期疆域與南齊略同,北面以淮河與北魏為界,南北對峙,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后,形成鼎足三分局面。梁末,疆土喪失大半,隻剩長江下游以南的東南一隅之地。

  《梁書》是唯一完整傳世的記述南朝梁代歷史的重要典籍,唐代官修正史之一。在姚察、姚思廉父子撰成《梁書》之前,已經有多種梁史存在,但今都已亡佚,完整傳世的梁代史籍,僅有姚思廉《梁書》一種。姚思廉《梁書》主要依據梁朝史官所修國史,“又採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對前人相關史著也有吸收,保存大量原始史料。

  后人看到《梁書》的署名是姚思廉,此處有一個重要知識點:《梁書》實際上是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繼編撰而成。

  姚察(533~606年),字伯審,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歷仕梁、陳、隋三朝,在陳朝官至吏部尚書,陳亡入隋,為秘書丞。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作名簡,以字行),因父姚察入隋遷關中,遂為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姚思廉在陳為揚州主簿,入隋官至代王侑(即隋恭帝)侍讀,在唐為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受到唐太宗的禮遇,官至散騎常侍。

  梁朝末年,20歲出頭的年輕人姚察開始協助修撰國史,入陳后歷為史官,負責編撰梁史和陳史。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姚察受敕編撰梁陳二代史。在臧世俊的《<梁書>略論》中提到,姚察很受隋文帝賞識,隋文帝曾對朝臣說:“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惟得此一人。”

  一個出身梁朝的人,編纂史書編到了下下個朝代,仍未完成,臨終前不得不將這份大業托付給兒子接力。姚察真的不是拖延症,而是因為態度高度嚴謹,非常完美主義,不願意草率成書、敷衍了事。

  范文瀾在《正史考略》中寫:“經父子兩世,纂輯之功始就,蓋作史之難,不難於敘述,而難於考訂事實,審核傳聞,故不能速就耳。”

  對於《梁書》《陳書》修撰時間之久,學界也有其他研究和解釋,例如認為姚氏父子親歷幾朝更替,歷史書寫多有忌諱,受到諸多方面牽掣。另外,姚思廉還要編撰其他史書,忙得焦頭爛額,不能將精力完全投入《梁書》《陳書》的修撰中。

  姚察未成書而卒,臨終囑咐兒子姚思廉“博訪撰續”。姚思廉大業年間接手補續梁、陳二史,后因戰亂,亦未成書。唐初修南北朝諸史,姚思廉奉詔撰修梁、陳二史,至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正月撰成。《梁書》和《陳書》的修撰,歷經陳、隋、唐三朝,“更數十歲而后乃成”。

  《<梁書>略論》指出,《梁書》 經歷幾個朝代,從私著到詔修,最后納入官修才最終定稿,“正因為如此,《梁書》的成就超過了同時代官修的幾部史書”。文字上,行文簡潔,“姚氏父子修史用的是自由、質朴的散文,語言精煉,結構緊密,卓然突出於當時衰靡的文風之上”。

  趙俊的《<梁書>、<陳書>的編纂得失》一文指出,姚思廉延續了父親姚察行文質朴的文風,“姚氏父子受《漢書》影響較深,追求秦漢文章的古朴,反對駢文的輕艷”,“思廉為人嚴謹,不輕信奇聞異事,不好採瑣事入史”。

  很多研究者都對姚氏父子的文筆和敘事能力給予充分肯定,修撰史書,其文字也很好讀、耐讀。這若是生在現代,或許姚氏父子能成為暢銷書作家。

  比如,它描寫戰爭就很好看。鄧武蓉、史素昭在《試論<梁書>、<陳書>的文學性》中分析,《梁書》中對邵陽之役的描寫,梁、魏在邵陽洲附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作者的文字“騰踔飛揚”,並且描寫的筆力頗得《史記》的精髓:“……風怒火盛,煙塵晦冥,敢死之士,拔柵斫橋,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柵盡壞。而道根等皆身自搏戰,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魏人大潰。元英見橋絕,脫身遁去。魏軍趨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

  《試論<梁書>、<陳書>的文學性》指出,《梁書》寫人亦善寫“獨至”,寫出人物獨特的個性。“同是開國之君,蕭衍文武兼備,陳霸先勇武果斷﹔同為亡國之君,蕭方智膽小怯懦,陳叔寶醉生夢死﹔同是武將,曹景宗急躁好動,呂僧珍肅恭禁省,侯安都縱誕輕佻,蕭摩訶謹厚恭順。人物性格各異,形象栩栩如生”。

  姚氏父子簡約流暢的行文,精准刻畫的筆觸,讓那些來自短促而遙遠的梁朝之人,依然鮮活閃耀於書冊間——《梁書》重現了一個朝代的生動氣息。

  我們還可以品品《梁書》寫大家感興趣的昭明太子的部分。“男神”昭明太子蕭統,“生而聰睿”“體素壯”,“性愛山水,於玄圃穿筑,更立亭館,與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嘗泛舟后池,番禺侯軌盛稱‘此中宜奏女樂’。太子不答,詠左思《招隱詩》曰:‘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侯慚而止。出宮二十余年,不畜聲樂。少時,敕賜太樂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透過《梁書》,昭明太子確實還挺迷人,才華橫溢,清雅而正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再短的朝代,在史書裡也會擁有姓名,擁有一個王朝的大起大落、帝王將相和平民百姓的悲喜。(任桉書)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