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富源:創業達人方盛康的致富帶頭路

2020年09月29日16:16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供圖

提到方盛康,在雲南省富源縣很多人都認識他,因為他是富源最早從煤炭行業成功轉型到種養殖業的“煤老板”之一。

煤炭“黃金十年”,方盛康依靠經營煤礦積累了億萬身家,當2013年煤炭市場逐漸低迷后,他主動退了出來,並開始了他發展種養殖業的全新旅程。

剛從煤炭行業出來,方盛康看到了本地肉牛市場的廣闊前景,便將距縣城八公裡處的50畝煤場改造成牛舍辦起了養殖場。雖然本地肉牛市場很火爆,但眼光獨到的方盛康卻選擇了養殖能繁母牛。

“養殖能繁母牛每年都能繁殖一頭小牛,再將小牛賣給本地養殖戶或者農戶,一直循環下去,效益會比養殖肉牛好很多。”方盛康算了算養殖效益賬說道。

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養殖規模到2015年擴大了一倍,由100頭發展到了300多頭,銷售收入也從幾十萬上升到了100多萬元。規模擴大了,養殖場也需要更多的工人打理。

據方盛康回憶,當時招聘工人主要以養殖場附近村子的勞動力為主,勝境街道聽到招聘的消息后,就到養殖場協商讓附近幾個社區的殘疾貧困勞力到養殖場上班,帶動他們增收。幾年下來,5個殘疾貧困戶在養殖場的帶動下增收脫貧,有的工人還在家裡發展起了小規模養殖。

供圖

“自從來到養殖場打工,不僅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還跟著學到了養殖技術,現在家裡已經養了4頭牛,按每頭2萬元算,家裡的‘存款’也不少。”正在忙著添加飼料的養殖工人肖植伍笑著說。

據街道干部介紹,在方盛康的帶動下,養殖場附近村子養殖15頭以上的大戶已經有28戶,零散養殖的農戶越來越多,大家的增收渠道擴寬了,增收動力越來越強了。

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方盛康的養殖場規模達到了500多頭,近兩年每年的銷售收入都超過了200萬元,工人也增加到了10多人。在他的帶動下,養牛業成了備受當地農戶青睞的致富產業。

有了養殖業,看著近年來魔芋市場走俏,方盛康又想著發展魔芋種植。但傳統種植方式不能有效調節魔芋生長環境,達到高效產出,在幾個月外出學習了解種植方法的基礎上,方盛康決定試驗他的“新種法”。

2019年,方盛康投資200余萬元在洗洋塘社區流轉了1000畝荒地,用700畝種植青飼料供應養殖場,用剩余的300畝地試種魔芋。

今年3月,300畝魔芋種子種完后,他指揮工人按照種植中草藥的方式,在地裡栽了支架、鋪上了遮陽網,通過遮陽網有效調節魔芋生長需要的光照和溫度,達到預期的種植效果。

據工人們介紹:“這樣的種植方式還是頭一次見到,大棚裡的魔芋長得還是很不錯,我們也跟著學學,如果明年基地能有好效益,也跟著像這樣種上幾畝。”

供圖

“不管試種是否成功,基地平均每天都需要10多人打理,附近村寨的勞動力農閑時都在基地打工,農戶有了增收,加上每年付給社區集體的土地流轉費用40萬元,集體經濟也有了增收。如果試種成功,很多農戶學到了技術,又有了增收渠道。”談到魔芋種植基地的帶動作用時,街道干部這樣說。

再過不久就是魔芋上市的季節,有人勸方盛康把“大棚”裡的魔芋採挖銷售,肯定隻賺不賠。但看著長勢喜人的魔芋,方盛康卻對大家說:“明年把種植規模擴大到600畝。”

在方盛康心裡,他堅信他一定能通過創新種植開辟出一條高效種植之路,不僅為他,也為其它種植戶找到新的增收點。

據了解,除了養殖場和魔芋基地,2019年,方盛康還投資了600多萬元在回隆社區流轉了200畝土地用於發展重樓種植。今年又投資了200萬元建起了50畝的重樓育苗棚。

雖然在方盛康發展的幾個農業產業項目中,目前隻有養殖場正常盈利,魔芋和重樓產業都還處在管養階段,需要不斷投入。但每個產業為地方和農戶帶來的實際增收效果都看得見、摸得著。

為了把產業做好做出成效,方盛康每天都在圍著3個產業基地忙碌,開車跑一個來回就是50多公裡,再苦再累也不曾間斷。正是有了像方盛康一樣執著探索謀發展的“帶頭人”,才有了地方發展、村民增收致富的深厚沃土,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對接鄉村振興才有了堅固支撐和動力源泉。(郭燚、雷衡)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