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大家談)

2020年09月28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大家談)

  前不久,在“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半條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們黨的初心,體現了黨的為民本色。”如何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本期大家談,我們邀請三位專家,和讀者一起探討。

  ——編 者

  講好“半條被子”的故事

  徐寶來

  在湖南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半條被子”的故事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為了更好滿足群眾需要,當地在滁水河畔建起了一座專題陳列館。

  在“半條被子 魚水情深”的主題下,我們充分挖掘汝城早期黨組織領導的工農革命運動、老一輩革命家在汝城的革命活動、紅軍長征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等內容,運用了大量紅色文物、圖片資料和雕塑、繪畫,以及聲光影像技術手段,生動再現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一塊山楂片、一本紅軍書、一把鋤頭……在一個個細節中,“半條被子”背后的群像更加豐滿。

  為了培養更多優秀講解員,我們就地選拔,徐解秀老人的后人中有5人參與進來﹔組織培訓,聘請黨史專家授課示范。讓更多人聆聽紅色故事,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光榮。

  (作者為湖南省郴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特聘研究員)

  “長征精神”薪火不滅

  張小平

  在江西於都,幾乎每一幢陳舊的老屋、每一件文物裡,都流傳著讓人難以忘懷的紅色故事。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才能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有一群講解志願者,人數達400多人,年紀最小的僅有6歲。每到雙休日或節假日,不管刮風下雨,他們都會來到紀念館,為游客講述那段崢嶸歲月。不只是志願講解,還有傾情演繹。長征源合唱團下鄉村、到校園、入社區、進軍營,義務巡演400余場﹔長征源宣講團由高校教師、紅軍后代、愛心人士等組成,開發60多種課程。所有人齊心協力,讓紅色記憶更深刻,紅色故事更生動。還有一群年輕人致力於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在走訪紅軍后代、開展黨日活動中,他們拍攝了一大批紅色文化活動紀實、紅色故事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

  重溫長征史詩,銘記長征故事,讓長征精神薪火相傳。

  (作者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

  增強紅色教育的影響力

  封崗戰

  照金北梁紅軍小學位於革命老區,紅色基因滲透在這片土地上。用優秀的紅色文化感染孩子、激勵孩子,引導和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我們從歷史中尋找好素材,通過多種形式堅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此,學校組建“小紅星”講解團,每周講紅色故事,每學期組織開展講紅色故事比賽,積極開展“小紅星”講解員選拔培訓和義務講解等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開展重走紅軍路、進軍營實踐體驗、參觀建設和改革成果等研學活動,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隻有把傳承紅色基因根植於學校教育教學中,通過多種渠道改進紅色教育的形式,豐富紅色教育內容,才能培養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為陝西照金北梁紅軍小學校長,本報記者原韜雄採訪整理)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