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被譽為“銀都水鄉”,雖然水資源豐富,可連綿的群山卻讓鶴慶山區群眾常年望水興嘆,水困成了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2015年,在大理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鶴慶縣實施引水上山工程,解決了山區群眾“吃水難、水難吃”的歷史難題。
鶴慶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420人,貧困發生率達13.32%。雖然境內河流、泉眼眾多,水系發達,但因為水資源分布不均,山區缺水十分嚴重。於是,解決水困成為鶴慶縣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鶴慶縣扶貧辦主任董靜海說:“因為嚴重缺水,山區的不少村民一生隻洗三次澡。這不是他們不講衛生,而是沒有這個用水條件,日常的水隻能保証生存。”
六合鄉位於鶴慶縣東南部,因金沙江和漾弓江穿境而過,這裡重巒疊嶂山高壑深。全鄉13個行政村分布在海拔1435米到2784米之間,1.6萬多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三的村民靠天吃水,因水受困、因水致貧。因為缺水,村民們隻能窮盡一切辦法存水尋水。雨季,雨水沿著房檐留下,進入水窖儲存,用於一家人幾個月的日常生活。到了旱季,村民們隻好出高價請人從30公裡外的金沙江邊拉水,因為山高路遠,一噸水需要花費50元。什麼時候能夠用上方便干淨的自來水,成為六合鄉全體村民共同的期望。
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先要解決山區群眾的吃水問題。2015年,在大理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鶴慶縣確定了以“低水高用、高揚程提水”的方式實施燕子崖提水工程,將燕子崖漾弓江邊的一處泉水,通過管道和三級泵站提升至海拔2718米,最后再通過近200個調節池和150多公裡的管網,實施分級分片自流供水。“過去,我們祖祖輩輩喝的都是地窖水,現在能喝上干淨的自來水,真好。”村民絞偉軍說。
2017年5月,一股甘甜清冽的自來水在北山村村民趙榮珍家的水龍頭裡噴涌而出,不僅潤甜了他的心田,更潤甜了他對生活的希望。“現在我一個人一年吃水隻花30多元。家裡還種上了果樹,一年大概能夠增加5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家裡養的黑山羊、黃牛和生豬,一年下來又可以收入近萬元。”趙榮珍說。
截至目前,鶴慶縣9個鄉鎮114個村委會全部通了自來水,供水覆蓋農村人口65641戶25.69萬人,自來水供水入戶和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率達100%。
如今,六合鄉許多村民家裡添置了洗衣機、電冰箱,村裡家家戶戶發展起了種植業、養殖業。水來了,群眾的生活也越過越紅火。(劉奕)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