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是一場自我挑戰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

2020年09月24日09: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留學是一場自我挑戰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世界

  頓頓近照

  汪七月近照

  對於海外學子而言,留學是一場自我挑戰。在這場挑戰過程中,適應文化差異是繞不開的話題。

  留學澳大利亞:

  適應文化差異 完成自我挑戰

  楊 琳

  兼職更快融入新環境

  20歲生日剛過那一周,頓頓到澳大利亞留學。

  讓頓頓感到驕傲的是,除了學費和剛到學校3個月所需的生活開銷,她沒再向父母要過一分錢,這也是她留學之前希望做到的——自己賺生活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頓頓利用課余時間兼職賺錢,這也讓她更快適應文化差異,融入新的環境。

  頓頓一共做過3份兼職。第一份是在華人開的店裡當前台,這就需要不斷和顧客交流,但是顧客時不時蹦出的俚語成了交流的最大障礙。“俚語不能通過課本學習,隻能在和當地人溝通的過程中學習。” 頓頓說,盡管自己聽不懂,但還是積極與顧客交流,3個月后,掌握了不少當地俚語。

  頓頓做的第二份兼職是奢侈品銷售,這份工作讓她了解到如何將工作和生活分開。“店員一般不加班,他們很珍惜下班后的時間。”頓頓說。

  頓頓最喜歡的是第三份兼職——負責為學校的到訪者介紹澳大利亞以及學校等的情況。“因為我很喜歡自己就讀的學校,喜歡它帶給我的東西,所以我很樂意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頓頓說。

  如今,頓頓依舊喜歡分享她在澳大利亞學習、生活的趣事,也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制作的關於中澳文化差異的小視頻,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

  邁出勇敢交流第一步

  留美學子汪七月很喜歡分享她的留學生活。很難想象,如今視頻中善於表達的她與大一剛來時那個害羞、不說話的女生是同一個人。“記得有一次兩個小時的小組討論,我大概隻說了三四句話。”她回憶說。

  汪七月認為,導致發言少的原因並非語言問題,而是進入新環境的不知所措。幸運的是,她遇到的外國同學都很友好,如果哪次她表達得比較多,大家會表揚她,這讓她提升了自信。“他們也不會因為我的語法錯誤而打斷我,這樣我就有勇氣多發言。”汪七月說。

  在美國學習生活多年的汪七月,明顯感受到了中美課堂差異,比如在國外學習,自律很重要,因為老師不會過多地督促你﹔上課氛圍非常放鬆,有問題可以隨時舉手提問……這種學習環境,讓汪七月變得更加獨立自律,也讓她開始在課堂上主動與老師互動。

  根據自己的經驗,汪七月建議,可以利用國外社交軟件擴大交流面,正如她在視頻中所說:“不要局限於隻和中國人玩,要邁出與外國人勇敢交流的第一步。”

  留學加拿大:

  “你今天過得怎麼樣”怎麼答?

  孫嘉熙

  對於習慣了國內社交方式的“留學新人”來說,就讀加拿大的大學必須要適應“預約文化”。

  筆者在加拿大第一年就讀時,因為選課的原因無法在注冊辦公室完成,工作人員建議筆者聯系系主任。找到系主任后,她說:“這件事情比較嚴肅,需要專門花時間來處理。我今天安排滿了,我們可以約個時間。”最終約在3天后詳談。

  這樣的“預約文化”並非隻在校園中出現。從辦理銀行卡到領取駕駛証和就醫,都需要提前預約,需等待幾天甚至兩三周。“預約”的好處在於最大程度上完善了雙方的交流體驗,弊端在於耗費較多的等待時間。因此,留學生需要熟悉並適應這種交流模式,並且需為此預留出足夠的等待時間。

  在社交領域,另一個讓很多留學生有切身感受的是“禮貌性問候”。我和身邊的朋友幾乎每次去超市或者商鋪,在付款時總是能聽到這樣的寒暄:“今天的天氣真好,不是嗎?”“你今天/最近過得怎麼樣?”“希望你心情愉快。”因為和國內的交流方式有差異,我在初次接觸這類問候時頗為不適應,因而多選擇用一兩個單詞進行簡單回應。

  但有一次,在我碰到類似問題時,因為當時壓力較大,並沒有簡單地回復對方“好”或“不好”,而是如實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焦慮。對方聽完我的傾訴以后,表現出同情之余還有一點驚訝,他說:“看來你最近的生活不是很如意,但是很抱歉,我沒有時間再聽了。”

  后來和當地朋友交流起此事,我才意識到這類“親切式寒暄”屬於加拿大人日常交流、特別是陌生人之間交流的一部分,屬於社交中的基本禮儀。因此,如果把每次寒暄都認真看待,往往並不會達到很有意義的交流。當然,凡事皆有例外,如果對方確實表示願意傾聽,也可以說出煩惱以回饋對方的善意。因此,在遇到類似問候時可以根據實際場合隨機應變。

  在校園生活中,留學生還需適應社交模式的轉變。盡管很多學生會選擇同一個專業,但是因為加拿大大學中選修課的比例高等原因,造成了學生一起交流的機會不多。

  中國留學生多數習慣有一個穩定社交、可以每天都見面的群體,在陡然面對個體化社交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這種不適應,再加上留學生原本就存在的語言差異、生活方式變化等因素,容易導致情緒陷入低落,進而影響學業和生活。對此,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在學校中多結識幾位可以互相排憂解難的知心朋友,同時考慮到文化氛圍的不同,也可以先在華人圈中拓展人脈,向前輩詢問經驗,把社交壓力保持在可控范圍內。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