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藝家】
87歲的他是赫赫有名的“呂劇三杰”之一,如今一家三代全部從事戲曲工作,成為戲曲界的一段佳話。“賣面的憑湯,唱戲的憑腔”,他傾畢生精力為呂劇聲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演繹方式也多被后人傳唱、效仿,有“十生九學李”的說法。
這位87歲的老人,今天對一些人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齊魯大地,幾乎無人不知——有人可能不認得當紅的影視明星,但沒有不知道他的。彼時,他與郎咸芬、林建華並稱為“呂劇三杰”。他就是呂劇表演藝術家李岱江。
採訪李岱江是在8月的一個下午。那天上午,他參加了一個戲曲的會議,晚上受山東省呂劇院邀請觀看優秀經典傳統呂劇《姊妹易嫁》,並對青年演員進行指導。雖然已經退休近三十年,但李岱江的生活仍圍繞著呂劇轉,用他的話說,呂劇就是他的第二生命。
頭頂前進帽,手持紙折扇,雖然眉須皆白,但面色依舊紅潤。一聊起呂劇,記者面前的李岱江,立刻興奮起來,舉手投足間神採飛揚,目光中流露出的全都是對呂劇的熱愛,興之所至,還會忍不住來一嗓子,依舊聲音高亢,吐字清晰。
1949年,李岱江考入陽谷縣安樂鎮師范。師范還沒畢業,他得知聊城文工團在招人,便做了人生中一個艱難而又重要的決定——退學。“當時學校告訴我,考文工團必須退學,即使考不上也不能回來了。”他沒有絲毫猶豫,毅然選擇退學,被聊城文工團錄取。
在那個唱戲還被視為“不入流”的年代,李岱江放棄成為教書先生的大好前程進入文工團,用今天的話說,絕對是真愛。“很小的時候,我就覺得戲曲很神秘,哪裡有唱戲的,不吃飯也得去看看,無論什麼戲都喜歡看。雖然也看不太懂,但回家后仍然興奮地拿高粱稈當道具模仿戲裡的人物耍一耍。”《鍘美案》《樊梨花征西》《三上轎》……現在說起小時候看過的戲,李岱江仍然如數家珍。
1953年3月31日這個日子,即便過了幾十年,李岱江依舊能准確地說出來。因為那天,他被分配到山東省實驗歌劇團,也就是后來的山東省呂劇團。那裡,改變了李岱江的一生,也是從那裡,李岱江開始活躍在呂劇表演藝術的舞台上。
沒有任何一種成功是偶然的,特別是在戲曲表演方面。由於之前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剛剛進入呂劇團的李岱江不得不從戲曲的“四功五法”基本功學起,從壓腿劈叉做起,而這對於已經20歲的他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李海亭和田菊林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李岱江每天至少要練兩個小時的基本功,每天都練得腰酸背痛。當時住在二樓的他經常扶著牆才能回到宿舍。此外,每天還要學習老腔老調、山東琴書、京韻大鼓等跟呂劇相關的藝術類別。“戲曲學習隻有學不到的,沒有用不著的”“搞戲曲就像鑽戲筒一樣,鑽進去還要鑽出來”。李岱江一直把前輩們對他說過的這兩句話牢記於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了半年多的苦練,李岱江在1953年底迎來了公演的機會——在《井台會》中飾演魏奎元,在《小姑賢》中飾演王登雲。演出在濟南引起轟動,本打算演六天,最后足足連演了四十多天。“第一天隻有三百多人,第二天來了六七百人,到第三天1000人的場子全部坐滿。再到后來一票難求,觀眾干脆帶著鋪蓋去排隊買票。”
對於戲曲演員來說,創作反映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作品、不斷地進行演出實踐,才是鍛煉自己最好的方式,也是對觀眾最好的回饋。李岱江曾參加諸多重大演出,並先后赴朝鮮、福建、廣西等地慰問演出。他還曾為毛澤東主席演出《借親》,為周恩來總理演出《沂河兩岸》。“周恩來總理稱贊呂劇團演的《沂河兩岸》反映了生產斗爭,完全成功。”李岱江回憶道。
通過不斷學習和鑽研,在60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李岱江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表演瀟洒穩重、唱腔清新流暢的藝術風格,塑造了眾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先后主演《借年》《小姑賢》《井台會》《牆頭記》《沂河兩岸》等劇目。李岱江傾畢生精力為呂劇聲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演繹方式也多被后人傳唱、效仿,有“十生九學李”的說法。為此,他榮獲山東省文聯“突出貢獻藝術家”通令嘉獎,被山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為“齊魯人民藝術家”。
直到現在,李岱江仍然保持著學習鑽研呂劇的習慣,每天堅持去廣場上或公園裡練唱、壓腿、圓場,每次持續四五十分鐘,在不斷研究和感悟中總結和提煉出對呂劇新的心得體會。2016年在百花公園中練唱時,他偶然感悟到了“氣息過滿則僵,氣息不足而無力,呼吸有度控好胸腹”的氣息運用法,便立刻從背包中拿出小本記錄了下來。“我希望能把自己幾十年的舞台經驗總結下來傳授給年輕人,讓他們少走彎路。”李岱江說。
幾十年來,李岱江收了30多位徒弟,他對弟子和子女的教育十分嚴厲,鼓勵他們堅持練功練唱,如若反復練不好,可能還會踢上一腳。
李岱江常說,“唱戲不出汗,累死沒人看”“賣面的憑湯,唱戲的憑腔”。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大部分弟子都成了國家一級演員和所在院團的台柱子。他的兒子李肖江和女兒李霄雯也已成為知名呂劇演員。在家族環境的影響下,他的孫子和外孫先后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從事戲曲學習和研究,一家三代與戲曲藝術結緣,成為戲曲界的一段佳話。(馮帆)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