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9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19日消息,2020年山東威海定遠艦遺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取得重要收獲。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鐵甲起吊出水瞬間
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旗艦定遠艦憑借其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面對日艦圍攻,屹立不退。而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也迎來一個重大的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經過測繪記錄,鐵甲於9月18日被安全送往劉公島上,存放在專門修建的文保室脫鹽池內進行保護處理。據《中國駐德大臣李與德國旦丁伯雷度之伏爾鏗廠兩總辦訂定鐵艦合同》記載:定遠艦鐵甲為康邦鐵甲,即鋼面熟鐵甲的復合裝甲。鐵甲為一整塊,長2.832米、寬2.6米、厚305毫米,重18.7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証據,也是本年度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的重要收獲。
保存完好的鐵甲
威海衛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終戰之地,為探明威海灣內北洋沉艦的保存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受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委托,自2017年開始,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聯合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調集國內水下考古、物探人員開啟了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並於2018年夏在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2019年夏,對沉艦遺址進行了第一期專項調查,確認為原主炮台位置,首次發現了一塊鐵甲,確定為清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防護裝甲。為進一步核實定遠艦整體保存狀況,2020年8月∼9月再次開展定遠艦遺址第二期調查工作,目前已經陸續出水包括定遠艦鐵甲在內的文物上千件,以小口徑彈藥為主,並基本摸清了艦體殘骸的整體情況。
定遠艦鐵甲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鐵甲的發現,不僅提供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証據,成為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對北洋海軍、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后期,中國甲午海戰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系和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對鐵甲等出水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並適時安排公眾參觀。
鐵甲安全存放脫鹽池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