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球砸死女嬰全樓被判賠:法律如何兼顧人情

2020年09月16日08: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鐵球砸死女嬰全樓被判賠:法律如何兼顧人情

最近,一則“天降鐵球砸死女嬰,整棟樓判賠”的消息,再次引發公眾對這個經典法律問題的討論。

2016年,四川遂寧市油坊街127號樓,一隻從天而降的鐵球,砸中了樓下嬰兒車裡一名不滿一歲的女嬰並致其死亡。事發后,當地警方介入調查,但沒能找到拋物者。於是,女嬰父母將事發地整棟樓的住戶全部起訴至法院。前不久,遂寧市船山區法院一審判決,除家中確無人居住的不承擔責任,其余121戶業主每戶補償原告3000元。目前,一審判決還未執行,已有30余戶涉事業主准備上訴。(央視新聞9月14日)

對於一些涉事業主的不滿,其實可以理解。正如一些上訴業主代表所說,“當時出事后,我離那個事發地很遠,隔了幾棟樓,肯定沒我什麼事”“事發那棟單元樓出了問題,為什麼每個人都是3000塊錢?”“咱們出於人道主義的精神來說,適當地給人家捐助一點可以,但不是每家3000塊錢這麼多”。明明自家對天降鐵球砸死孩子沒什麼過錯,卻要承擔“補償責任”,這不是給罪魁禍首埋單嗎?

不過,從法律上來說,法院判決也並非沒有依據。侵權責任法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証明自己不是侵權人之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民法典延續了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精神,對難以確定誰是侵權人的,規定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進行補償。法律之所以作出如此規定,這是因為在窮盡過錯追責手段之后,受害人將面臨救濟無門的境地。讓“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伸出援手,集體承擔“補償責任”,可能對這些人不夠公平,可對受害人卻是最實際的公平,而這種公平原則,也體現出現代法律的人道主義精神。

當然,法律並不僵硬死板。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証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民法典也有類似規定,“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進行補償,能夠有証據証明自己確定不是侵權人的除外,“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補償后有對侵權人追償的權利。對於那些感到不滿的業主,如果有確切的証據証明自己對天降鐵球沒有任何過錯,就可以排除己方進行補償的法律責任。對於那些承擔了補償責任的業主,法律還保障了追償權,有朝一日真相大白,他們還能把補償出去的這筆錢款要回來。

在民法典中,雖然追加了對於公安機關的責任,規定發生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造成他人損害時,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但公安機關並不是上帝,100%的破案率只是理想。在這起事件中,公安機關已展開了調查,只是沒有找到拋物者。當過錯責任者無法確定的時候,過錯推定責任將成為主角。當然,基於民法典的規定過於抽象,在后續立法中還須進一步明確公安機關介入調查的程序、標准、要求,以便於最大限度地查明真相,使責任人承擔應盡的法律責任。

對受害者及其家人,從天而降的鐵球、玩具、工具、自行車,甚至是一枚小小的水果、雞蛋,都可能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這些年,從侵權責任法到民法典,從相關司法解釋到司法實踐,來自立法、司法的努力,正在形成一張規制高空拋物、墜物的堅韌法網。對於這起天降鐵球砸死女嬰的人間悲劇,無論是一審判決全樓“補償”,還是以后的二審業主上訴,都是一次難得的法治洗練,帶來的不僅是觀念的碰撞,更將是法治的進步。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